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市公司“闲钱”理财却不降反升 有资金空转之嫌

2013年08月05日 07:5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7月末银行存贷比考核时点,流动性紧张过后银行对资金的“饥渴”正逐步缓解,一个月前理财产品收益率疯狂飙升的情景并未再次出现。但是国内众多上市公司用“闲钱”理财的需求却大大增加,这其中,一些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超募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有资金空转之嫌。

  短期理财产品高收益不再

  随着6月末国内银行在流动性紧张时推出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陆续到期,收益率动辄超过7%的疯狂景象已成过去时。7月最后几天,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月末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明显下降,从一个角度显示出银行对资金的“饥渴”已逐步得到缓解。

  回到一个月以前,在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最高飙升至13%的情况下,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谓“一天上一个台阶”,不少银行甚至像房地产中介一样每天发送高收益理财产品短信广告。到6月最后两天,不少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超过7%,同比上浮超过25%。

  “原先中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5%就已经算是很高了。”北京银行一位一线支行人士表示,“7月末,预期收益率总算是回归正常了。”

  记者看到,在7月下旬发售的40天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基本都已降至5%以下,仅有临商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少量城商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少部分产品预期收益率略高于5%。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近期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有所回升,但与6月末相比仍然处于稳定水平,表明目前流动性尚可,而7月30日央行再次启动逆回购,则从心理上稳定了资金面预期。与6月末为了保持资产规模和流动性希望借理财产品回收资金相比,目前国内银行较为淡定。

  上市公司大量购买理财产品

  银行回归淡定并未影响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根据沪深交易所的信息披露统计,在不到10天里,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2亿元的中短期理财产品,这里面的主力是上市时间不长的中小板公司,其中不乏汉王科技、姚记扑克、好想你等上市即亏损或上市存争议公司。

  记者发现,尽管7月中下旬以来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回落,但是上市公司购买中短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部分平均能达到4%以上。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尽管不如6月底赚钱,但这个水平的收益率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仍具吸引力。

  对于购买理财产品的理由,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表示是为了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称银行理财产品或类似产品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本金和收益基本有保障。

  但在此前银行流动性紧张、理财产品兑付风险隐现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否能够真正保证安全性,而银行“忽高忽低”的预期收益水平是否会有损上市公司利益?

  就在7月末,计划未来最多拿出10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大碳素表示:“尽管银行理财产品属于低风险投资品种,但金融市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将根据经济形势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适时适量的介入,不排除该项投资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这实际已显示出,在银行理财产品问题上,真正的“主动权”仍在银行手里。

  “闲钱”理财有资金空转之嫌

  虽然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看似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如果是上市时间不长的公司,用上市时超额募集的“闲钱”理财,有资金空转之嫌。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一些公司使用的是企业自有资金,而另一些公司使用的则是在上市时从股民手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尽管上市公司超募而来的资金需要放置于专有账户中不能乱花,但根据去年以来记者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观察,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没有将超募资金投向计划外的新项目,最常见的是用其补充流动资金,而在今年流动性紧张推高理财产品收益后,更多公司开始将这部分超募资金转向“以钱生钱”。

  三年前上市的汉王科技,目前股价较最高时跌去80%左右,但由于发行上市时超募资金不少,而后一直没能“花完”,因此直到现在还计划使用不超过1亿元的闲置超募资金择机购买短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汉王科技甚至表示:“在上述额度内,资金可以在决议有效期内进行滚动使用,且使用闲置超募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累计金额不超过2亿元。”

  对此,北京一家担保公司资深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企业上市时没有任何成本就能超额募资1亿元,随后用来购买收益率为4%的银行理财产品,而银行可以将这笔钱以6%的利率贷给企业或个人,借款方还可以再次购买收益率达到7%的理财产品,这1亿元可能很难进入实体经济,而上市公司和银行则都能“以钱生钱”,有资金空转之嫌。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