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富帅"PE风光不再 我国并购基金迎来发展良机

2013年08月09日 15:2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回报高、赚钱多、退出快,PE圈里皆是“高富帅”。可现如今,国内IPO连续数月停滞,一度风光无限的PE机构跌下神坛。专家表示,当前国内PE机构陷入退出尴尬,并购退出渠道逐渐受到重视。随着我国并购环境日益成熟,国内并购行业有望日益活跃,并购基金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IPO停滞“高富帅”PE跌下神坛

  自2012年以来,曾经风光无限的PE市场大幅降温。国内IPO市场连续数月停滞,前几年广撒钱、抢项目的PE机构们失去了投资变现的重要渠道。曾经被戏称为“捡钱时代”的PE辉煌期宣告结束,“高富帅”的PE机构跌下神坛。

  “目前我国PE机构手里有近两万家已投资的企业亟待退出。”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表示,2010年和2011年,我国PE市场变成了“菜市场”,投资机构之间互相拼价格、抢项目。而进入2012年后,国内IPO数量急剧下降,IPO退出渠道越来越难。

  除了国内IPO停滞之外,持续半年之久的IPO财务专项核查也使得申报IPO的企业出现大清洗。据投中集团统计,在财务核查期内,国内共有269家企业终止上市审查,涉及PE背景企业141家,占比达到52.4%,涉及PE机构194家。

  这些企业IPO进程的终止,意味着其背后近200家PE机构失去IPO退出机会。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洪俊表示,我国PE机构投资的项目80%以上是通过IPO实现退出获利,但国外投资机构通过IPO退出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几,甚至更低。随着我国PE投资的案例数越来越多,退出的渠道也应更加多元化,通过IPO退出所占的比例可能会下降。

  并购退出渠道成PE机构新宠

  国内IPO退出受阻,使得并购这一退出渠道越来越受到PE机构的重视。

  据投中集团统计,2013年上半年共有17家中国企业登陆境外资本市场,PE平均回报率跌至0.61倍,创历史新低。而同期,我国PE市场共发生100起并购退出案例,PE平均回报率为3.64倍。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方旭表示,相较于庞大的PE投资市场,单一的IPO退出渠道已不能满足PE机构强烈的退出需求。“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低迷,IPO退出的暴利时代难以再现,拓展并购退出渠道成为PE机构集体的夙愿。”

  达泰资本管理合伙人李泉生介绍,达泰资本已退出的投资项目中,三分之二以IPO方式退出,三分之一依靠并购。而今年等待退出的项目中,有4个项目计划寻求IPO,3-4个项目计划并购退出,两种退出渠道基本形成了一比一的比例。

  另外,随着国家监管和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社会文化观念逐渐转变,近年来我国并购交易的活跃度不断提高。

  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表示,当前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家族企业面临接班人新老交替的问题,很多企业家的子女可能不愿意接收家族企业。这种情况的出现为兼并收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创造机遇并购工具仍需完善

  国内并购热潮的兴起为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并购基金是PE的一种类型。与普通的PE基金不同,并购基金收购企业往往以控股型收购为主,在企业运行中具有决策权和控制权,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

  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王岑介绍,并购基金在欧美已经是一个成熟行业,欧美股权投资市场上排名前十位的基金中,有九家都是并购基金,但在我国却是一个新兴行业。

  “并购基金在我国还没有变成PE的‘主菜’,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发展。”倪正东介绍,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如黑石、KKR、TPG主要的资产配置都是以并购基金为主。而在我国,并购基金投资案例只占国内PE投资数量的4%,新募集基金数量占国内PE新募资总量的8%。

  虽然眼下我国并购市场风生水起,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并购市场的火热主要是因为国内IPO渠道不畅。倘若国内IPO开闸,并购市场能否持续红火?

  中信并购基金董事总经理徐菠坦言,我国并购市场非常庞大,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国内并购投资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但国内并购交易缺乏丰富的杠杆融资工具,大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另外,国内为并购提供服务的资源也非常缺乏。

  力鼎投资高级合伙人张学军表示,在美国做并购项目,可以运行并购贷款、夹层基金、垃圾债等多种融资方式,而在我国虽然有部分中小银行愿意提供并购贷款,但其他融资渠道仍需要拓展完善。(记者 刘雪、杨溢仁)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