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基金纷战微理财雷声大雨点小 好产品才能吸引客户

2013年08月12日 10:3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今年以来,不仅券商忙着和腾讯、淘宝“谈婚论嫁”,基金公司、第三方基金投顾也纷纷与微信联姻,微信插足基金交易,使得互联网金融越来越火爆。

    基金和微信打得火热,也标志着“微理财”——基金微信交易时代的到来。一位业内人士称,交互式、聊天式的理财模式将成为一种潮流,迅速、实时的交易方式将有助于培养用户粘性。事实上,基金公司最看重的还是微信背后隐藏的巨大潜在客户群。但是,如何实现潜在客户群与实际拥有的客户群之间的转化,路径尚不清晰。

    ●南方日报记者 贾肖明 实习生 周雷

    基金纷纷联姻微信

    8月1日,华夏基金成为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次将微信作为交易渠道,投资者只需要登录华夏基金网上交易系统,开通微信交易功能,即可通过微信操作活期通帐户,实现基金交易和快速取现功能。

    华夏基金与微信合作的“星星之火”,迅速在基金业内形成燎原之势。

    紧随华夏基金之后,独立第三方基金投资顾问好买财富,推出微信基金交易平台,正式将“基金超市”开到了微信上。投资者不仅可以通过“好买财富”的微信进行在线基金交易、查询账户资产、获取交易信息,还拥有微信交易提醒服务,随时随地获得好买财富基金管家式服务。

    据了解,好买财富的微信交易平台,目前已实现60余家基金公司的1200多只公募基金产品的在线交易及服务。微信平台不仅每日向投资者提供最重要的财经资讯、好买独家研报、重点推荐牛基,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传达个人意见、建议和咨询产品信息。

    微信5.0推出后,搅动了基金业的一池春水。7日,南方基金借力微信5.0,率先推出微信“语音理财”功能,客户只需要使用对讲功能说出“我要理财”、“货币基金”、“实时交易”等,软件将自动采用微信最新的语音接口,实时将语音转换成为文字,然后经过南方基金专门针对微信平台研发的自动处理引擎,对语音指令作出快速的响应,并予以回复。

    “对话交易”抢眼球

    为什么不论是基金公司还是第三方基金投顾都将目光投向了微信?

    监管层年初定调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无疑是外在最大动因,近期多部委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专程到沪、杭两地调研,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肯定态度显而易见。

    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金融无疑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华夏基金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微信有4亿用户,而且这其中大部分人是没有或很少接触过基金的,由此可以想见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潜力有多大”。好买财富董事长杨文斌也表示,越来越多的用户来自移动终端。

    上述华夏基金内部人士表示,选择微信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金融业整体上仍然高度依赖口碑传播。而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便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要。该业内人士称,华夏基金的微信交易相当于是直销渠道的延伸,但是其快速、迅捷的特点是传统交易方式不可比拟的。

    借助微信的语音功能,南方基金的客户可以直接通过说出“实时交易”等口令,微信便迅速作出反应。在华夏基金的微信交易平台上,“给建行存100元”这样的指令同样可以识别,交互式、生活化的操作方式给投资者带来不一样的操作体验。

    好产品才能吸引多客户

    基金公司纷纷出手移动互联网金融,看重的还是其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但是,潜在客户如何变成实际客户是基金公司不得不仔细考虑的问题。

    在华夏基金推出基金交易平台一周后,记者通过内部人士了解到,一周内通过微信交易的人数相对有限,并没有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该内部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金融目前整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挖掘潜在客户,仍然需要时间来探索。

    联讯证券资深投资顾问郑保华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十分看好。他表示以微信作为一个销售渠道,无疑是给投资者带来了方便迅速的体验。但是,就目前而言,微信的使用人群偏年轻,财富积累相对有限,在短时间内成为基金公司客户的可能性不大。

    同时,他还提出,微信在本质上只是聊天工具,用来作为基金的买卖渠道固然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是毕竟和淘宝等的商业模式不同,取得成果仍然有待时日。

    至于目前基金公司如何让看中的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郑保华认为关键还是看产品,只有给投资者真正带来价值才能够赢得客户。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