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解密光大证券 超额报单交收前备足资金

2013年08月20日 14:4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根据中登公司相关业务规则,中登公司为A股提供多边净额结算、担保交收服务,即在T日过户证券,在T+1日16点后交收资金。券商在中登公司开设自营A股结算备付金账户,在每日交易开始前,券商需要按照上个月日均买入额的20%存入最低结算备付金。在当日交易结束后T+1日缴足备付金,完成交易;如果券商按照上月平均水平进行买入,当日买单一般会超过其结算备付金账户中的最低余额,而需要在次日16点前缴足,这对券商自营来说已是常规动作

  在上周末一系列关于“8·16”事件的信息得到披露后,市场人士对比不同信息后发现,光大证券周五的大额异常买单似乎超出其能力范围,并引发其进行“信用交易”、资金来源不明等质疑。资深券业人士告诉记者,在现有报价交收体制下,券商可以进行超额报单,而超额部分券商可在交收前备足资金,并不构成透支交易。

  “超额买单”并不少见

  证监会于上周末发布的《关于光大证券自营交易异常情况的通报》中披露,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设计缺陷上周五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

  根据光大证券董事会今年3月发布的决议公告,公司2013年自营权益类证券和证券衍生品投资规模上限为净资本的80%(总额不超过115亿元),显然,光大证券自营账户不大可能有200多亿的现金。那么,在没有足够现金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向上交所申报买入234亿元?事实上,根据相关业务规则,超额申报、当日超额成交可以说是券商自营的常规动作。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中登公司相关业务规则,中登公司为A股提供多边净额结算、担保交收服务,即在T日过户证券,在T+1日16点后交收资金。券商在中登公司开设自营A股结算备付金账户,在每日交易开始前,券商需要按照上个月日均买入额的20%存入最低结算备付金。在当日交易结束后T+1日缴足备付金,完成交易。

  从上述规定中不难发现,如果券商按照上月平均水平进行买入,当日买单一般会超过其结算备付金账户中的最低余额,而需要在次日16点前缴足,这对券商自营来说已是常规动作。

  “在正常情况下,自营部门一般会在当日下午3点至3点半之间做出资金交收表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与登记公司核对无误后就会向备付金账户打钱,不用等到次日。”一位券商人士如是说。

  光大流动性面临严峻考验

  然而,光大证券在上周五的买入远远超过其日常水平,使得公司在确保在T+1日也就是昨日下午16点不发生交收违约时面临着流动性缺口。

  根据证监会披露,光大证券周五累计买入成交72.7亿元。同日,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这意味着当日光大证券买入股票54.2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光大证券需要在昨日16点前向结算备付金账户存足54.2亿元,方能避免出现现金交收违约,也就是“透支交易”。

  而业内人士根据光大证券2012年年报分析,去年末光大证券排除经纪业务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之后可以动员的现金大约为30亿元,占其总资产的7.83%,若该现金留存比例为光大证券常态,则其至少还有20亿左右的支付缺口,考虑其他业务所需现金,则此缺口还可能更大。

  如果光大证券未能在昨日16点前备足现金,则其将面临严重后果。中登公司规定,结算参与人出现透支,中登公司有权采取暂停该参与人部分以至全部结算业务、提请交易所限制或暂停该参与人负责结算的证券交易等一系列措施。

  因此,“找钱”可能是光大证券在过去两个交易日中最为急迫的事项。事实上,上周五午后,交易所7天回购利率一度出现直线拉升。上交所7天回购利率上周五上午在6%左右震荡,却在下午2时一度达到了20%的天价。

  交易风控有待跟进

  “8·16”事件后,一些券商人士也对现有交收制度展开思考。有券商人士就表示,在程序交易、高频交易不断普及的现在,在券商需要不断加强内部风控的同时,清算交收中的风控环节是否也有必要提前。

  “照理来说,券商对自营账户每日的成交额应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不太会出现临近透支的窘境。但一旦发生"8·16"这样的事故,申报买入额和最终成交规模失去控制,大券商尚有余力周转,对资本能力更差的小券商就可能是灭顶之灾。”一位券商人士不无忧虑地表示。

  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可根据不同券商的流动性及财务状况,在二级市场环节就对券商自营申报买入额设立上限,为存在万一可能的类似事故再上一把锁。 浦泓毅 李剑锋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