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券商盘活资产出新术 评:将提高行业杠杆水平

2013年09月13日 18:1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导读】券商盘活资产新术:向银行出售两融收益权换活钱。

  央广网北京9月13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据了解,包括国泰君安在内的多家券商已在通过向商业银行出售两融余额收益权的方式盘活两融余额资产。这种方式如果在行业内铺开,将可为证券行业增加千亿规模资产,显著提高行业杠杆水平。此类交易的实质是券商以其信用交易部门下表现为融资融券余额的债权资产作为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

  由于银行是通过其客户理财账户提供融资,因此此类交易表现为银行表外资产购买券商两融债权收益权加券商到期回购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商业银行通过向券商出售两融余额收益权的方式盘活资产,能不能这么理解?

  桂浩明: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资产证券化的实现,也就是说我把这块资产再抵押给银行,银行再给券商借钱,那么这使得券商本来我如果出一个亿,借给客户买了融资融券,那这一个亿的利息是券商的收入,现在我把这一个亿的资产做完以后我把它的收益权,也许有一千万或者八百万我再抵押给银行,银行再给我一个亿,或者多少亿的资产,那么我再去做,这就等于资金杠杆得到放大,那么也使得双融业务有了更大的资金基础。同时这种增加,因为它出售的是双融资产收益权,相当于资产证券化,也就没有改变券商它的资本负债率。

  有这样的一种计算,这类交易如果顺利成行,意味着规模逾2600亿的券商两融债权资产将得以盘活,可为证券行业提供的融资潜力将倍于目前券商通过短融及金融债所能获得的融资,明显提升行业杠杆倍数。这是不是意味着券商将会改变以前靠天吃饭的局面呢?

  桂浩明:要明显的或真正意义上改变看天吃饭,这个恐怕很难。因为第一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是受制一定条件,如果行情好的话,可能大家都愿意去做融资,那么这个时候有足够资金进来,融资业务确实能够发展。单位如果行情不好的话,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总体上来说是增加了券商的盈利渠道,拓宽了它的资金来源,但是要从根本意义上改变它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有点难度。

  有券商业的人士说,“两融债权出售及回购这种融资方式的另一项优势在于可复制性高。和融资渠道相对丰富的大型上市券商相比,中小型券商通过此类交易的获益会更加明显。”也就是说,资产盘活惠及到全行业,将会给券商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桂浩明:券商在理论上说,不可能把所有的商融规模都用于资产证券化,都用于贷款抵押,它肯定要留一部分余地。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券商它往往拥有更好的资信,特别是上市券商,它有更好的融资渠道,所以它往往对本身的资金杠杆发挥的比较充分,而小券商缺乏这方面的支持,所以它更希望通过向这类创新业务拓展来自己的余地,所以在它的意义上来说,对大电商很难,对小电商来说同样不容易。

  在资本市场上这些上市公司券商股的估值会不会因此而得到一些提升呢?

  桂浩明:如果这方面业务做大的话,估值可能会提升,因为现在我们在做创新业务已经成为券商利润的重要来源,比如说通过做融资业务,一方面融资业务当中客户的资金周转率会比较快,也就是客户它买卖股份会比较快,可以增加佣金收入,另外还有一部分,超过8%的成为一个利息,利息收入,那么减掉利息成本的话,券商还能拿到两、三个百分点的息差,这部分应该说相当可观的,对很多券商今年靠赚取客户所提交融资融券的利息就获得了不低的收益,如果这方面的杠杆加强的话,确实对它收益的放大,我想是有明显好处的,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而言放大能够改善它的业绩,但是还不至于它在整个业绩当中能够起根本决定因素的问题。

  这项券商盘活资产的新的方法,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获得全面的放行?

  桂浩明:需要包括银监会、证监会的认可,因为这个从理论上说是一种资产证券化。另外,因为这是银行的表外业务,那么这些表外业务能不能允许它有一个很大的规模全面推广,从银行监管部门来说肯定也有这个考虑,可能站在券商角度,更多看到它的好处,从另外的角度可能并不完全是这样。最主要还是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环境,融资也好、融券也好,恐怕都很难得到一个有效发展,而特别是现在介入的券商越来越多以后,融资融券的利率,融资融券的手续费收入可能也会有一个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的可能性。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