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券商投顾褪去光环 券商投顾队伍陷窘境

2013年09月23日 11:4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曾经承载着诸多期许的券商投顾业务,经过两年多发展,如今正慢慢褪去光环。因实际操作中的约束过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不直接服务客户、无权实盘操作以及不能直接分享服务客户收益,这三大束缚正令投顾发展面临窘境。

  证券时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调查,推出本系列报道,意图呈现当前证券公司在投资顾问业务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推动投顾业务更健康发展。

  无奈的跳槽者

  在证券投资领域从业10年的林峰(化名)上周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跳槽,他的新选择是到一家第三方理财公司从事策略研究工作。

  “工作性质和以往类似,但是更为简单化,不再面对杂七杂八的销售任务和随时的调岗风险。”林峰说。今年38岁的林峰,在证券投资领域从业10年,从营业部客户经理到证券经纪人,再到投顾岗位,林峰以“一直走在行业的前沿”来评价自己的工作。

  林峰性格平和,做事专一,但不善言辞,这也是他此次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林峰所在券商零售业务部的所有投顾从今年下半年起不再仅仅进行单一模拟投资考核,还需加入产品销售和其他中介业务收入等考核指标,这令投顾们不堪重负。

  尽管投顾业务模式一直存在种种问题,但如果没有繁杂的销售压力,林峰或许还会继续留在这个让他充满感情的行业。

  林峰加盟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主要由来自证券公司的投顾组建。这些投顾正是借鉴了此前在券商的丰富经验,对队伍的分工更为合理:有专门负责挖掘高净值客户的销售队伍,有林峰所在的投研团队,还有投资决策团队等。各业务团队各司其职,既不交叉也不会相互考核。

  据记者了解,除了类似林峰这类对所在投顾工作不满意而被迫跳槽外,不少券商投顾在工作中因发展体制的约束,对职业前景也充满迷茫。“除少数资管主办人和公募基金经理,或许最好的去处就是第三方理财平台了。”广东某上市券商投资顾问坦言。

  三大问题束缚

  调查数据显示,近66.3%的券商设立了从事及管理投顾业务的独立部门。这些券商投顾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产品与服务体系,此类模式普遍由投研能力较强的公司总部牵头,研发出标准化产品与服务体系供分支机构进行盈利性推广;另一类是定制个性化的投资建议产品及服务,此类模式建立在对小群体或单个投资者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定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投顾产品及服务。

  “两种模式对投顾个人而言,都存在不少问题。”西部某上市券商总部投顾表示,投顾所提供的全部服务和产品并不直接面对客户,而是要经过销售部门或营业部进行,缺乏与客户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互动与信息传递,影响了投顾的工作效率。

  深圳某知名投顾的观点更加直言不讳,投顾缺乏实盘操作经验,最多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的高手,“理论探讨与实盘操作毕竟不同,没有经过实战洗礼的投顾,他的投资建议最多只能听一半。”如何让投顾能真正两条腿走路,是当下券商应该重新考量的问题。

  除上述两方面问题,不能分享服务客户带来的收益更是大部分投顾的痛处,而这也是投顾激励机制的欠缺所在。

  某上市券商位于深圳的投顾服务中心负责人非常理解投顾的这一需求,但他所在公司整体架构中,投顾部门定位就是纯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销售和收益都是划归营业部和销售部门,甚至投顾部门的考核都被营业部和销售部门掌控着。

  “部门整体都如此,个人更加难以顾及了。”这位负责人的尴尬也反映着整个行业发展的窘况。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或许是券商投顾业务真正崛起的关键。桂衍民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