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民技术大股东欲折价转让股权 被指涉嫌贱卖国资

2013年11月25日 15:07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停牌近两个月的国民技术日前发布一则关于控股股东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的公告,至此,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华大所持股份的受让方浮出水面。

  按照此前的公告,由于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同意中国华大通过协议方式转让其持有的国民技术股份7480万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的 27.50%),转让后,中国华大将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技术此次股权转让价格为17.95元/股,涉及资金13.43亿元。但在其停牌前,其股价却已升高至21.68元/股,由此计算,转让折价逾20%。

  贱卖国有资产?

  昨日,国民技术一位股民林先生向《证券日报》记者诉苦:“国民技术折价转让股权,受让股份的7位自然人可获浮盈20%,高达1.92亿元。”

  记者查阅公司相关公告的转让协议内容发现,在该笔交易中,并没有提及对受让方锁定交易期限的要求。而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该笔交易没有锁定交易期限,那么,假设受让方在股票复牌后即卖出受让的股票,也能获得20%左右的收益。

  对此,国民技术董秘办人士回复《证券日报》记者称:“首先,这件事情是由控股股东来筹划的,我们支持控股股东的决定。按照流程,现在转让方案还需要国资委的审批。其次,一切以公告为准,公司没有该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至于转让价格是否过低,上述人士表示,根据《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第19号令),转让价格不低于上市公司股份转让信息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算术平均值的90%,而此次交易价格为95%,符合19号令规定。

  19号令原文规定,国有股东协议转让上市公司股份的价格应当以上市公司股份转让信息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算术平均值为基础确定。“确需折价的”,其最低价格不得低于该算术平均值的90%。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国民技术“确需折价”呢?华强资本合伙人艾晓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市公司折价出让股权,一般是为了吸引投资者,以便尽快促成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转让协议,此次转让受让方多达9个,包括彭国华、范康麒、赫喆、谭嘉亮、刘益谦、韩学琴、黄建英等7位自然人,和上海兴全睿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兴全睿众”)兴全睿众特定策略1号分级特定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兴全睿众特定策略2号分级特定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而这9个受让方接盘的股份数量均不超过5%。

  按照中国华大相关人士回复记者的说法,“根据相关规定,对于5%以下股权的受让是没有限制的。”

  其中,受让股份最多的是上海兴全睿众,其旗下的2个基金产品共受让2311.7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8.49%,将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该公司未来是否会代持大股东“上位”也引来市场人士猜测。不过,在上述董秘办人士看来,由于其所持股份较少,对公司的控制力不会像华大那么强。“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没有变化,管理层也没有变化。”

  资料显示,上海兴全睿众是兴业全球基金于2013年1月在上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艾晓峰向记者推测,兴业全球的融资渠道比较丰富,此次转让中出现的两个基金,很有可能是几个自然人为了募集资金去找兴业设立的,真正想控制公司的很可能是这几个自然人。不过,基金产品都有周期,一般是两到三年,到期后,接盘方存在不确定性,到时候公司真正的控股股东或许才会出现。

  近三年净利持续下滑

  国民技术三季报显示,公司在三季度出现了较大的业绩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1032.62万元,同比下滑76.27%。其中,第三季度获利17.07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8.64%。

  事实上,近三年来,公司业绩一直呈下滑趋势,2011年、2012年分别获净利润1.08亿元、0.5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9.15%、48.95%。

  那么,中国华大出让公司全部股份,是否与公司业绩下滑有关呢?上述董秘办人士表示,不予置评。

  股权受让后,公司将不存在实际控制人,“这几个股权受让方,作为自然人,他们都长期活跃在法人股上,都是做战略投资的,不怎么参与公司管理,因此它的实际控制人现在不得而知。”西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刚表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应该说民营化的方向既定,但前景很难说一片光明。

  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看来,能力强的实际控制人对于公司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若缺少实际控制人的存在,公司未来诸多决策需要股东的投票决定,股东数量众多,利益及意见难以融合,或将浪费较多时间精力,于公司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不利。■本报见习记者 陈妍妍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