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通证券沦陷高杠杆:8债券分级产品亏损超30%

2013年12月03日 13:51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债券市场由于存在杠杆操作,所以方向一旦做反,就有可能巨亏。海通证券就是今年最惨烈的案例,截至11月28日,其旗下8只产品业绩跌幅超过30%

  近期债市血雨腥风,与之相连的券商分级产品更是哀鸿遍野。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今年以来业绩跌幅超过30%的就高达14只,全部都是分级产品。其中最惨烈的要数海通证券,跌幅前12中就有8只旗下产品。

  据了解,杠杆与分级或许是导致海通分级产品暴跌最大的杀伤武器。但具体海通证券分级产品杠杆怎样设计,外界还是一无所知。《投资者报》记者为此专门向海通证券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本文发稿,海通证券仍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更让人吃惊的是,当记者按照海通证券资管公司提供的电话咨询时,对方很不客气,以不清楚为由粗鲁地挂断了电话。

  风格激进沦陷高杠杆

  “海通的分级产品之所以亏损那么高,主要原因在于风格太激进,使用了高杠杆。” 一位券商资管经理这样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说。

  在很多资管公司的宣传手册里,投资债券好似是无风险,但问题是债券市场存在杠杆操作,方向一旦做反,就有可能巨亏。当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组建的长期资本公司就是因为在债券交易中使用了过高的杠杆而覆灭。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海通证券公司旗下有8只产品业绩跌幅超过30%。以亏损最厉害的年年升为例,其产品合同提到,产品的优先级份额和风险级份额初始比例规定在1:5到1:10之间。

  但由于海通证券并未具体公布杠杆比例,只能从实际亏损幅度推算其最大杠杆比例可能接近1:10,此次投入的自有资金应接近2亿元。

  海通资管净利润已连续多月负数

  分级产品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两者的出资比例并不固定,可能是1:2,也可能达到1:10。根据产品设计,要优先保证优先级的收益率,直到劣后级亏损完毕。

  作为劣后级的受益人,海通证券也不得不自己承担亏损。11月9日,海通证券发布公告承认:“海通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其持有的债券类分级产品的劣后收益人,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浮动亏损。公司已足额计提预计负债8822万元。”而这个数据在2012年12月31日仅为314万元。

  由于计提亏损,海通资管净利润已经连续多月出现负数。月度数据显示,7月,海通净利润为-6513万元;8月为-648万元;10月为-1992万元。

  不过,面对巨额计提,海通证券本身显得非常淡定。它在公告里表示:“随着债券到期,本金和利息兑现,浮动亏损也会相应减少。”

  但问题是,债券市场会不会继续恶化?优先级投资人会不会大幅度赎回?如果这两项有一个出现,浮亏就有可能成为实际的亏损了。

  借分级产品资管规模1年飙升18倍

  海通证券在今年半年报中透露:公司资管子公司正在积极申请公募基金业务资格,已经完成资料申报。

  海通证券虽然是大型券商,但与同等规模券商相比,资管业务尚不能位于前列。而根据规定,开展公募业务的券商,需要具有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且最近3年管理的证券类产品业绩良好;资管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等。

  Wind数据显示,年初海通集合资产管理规模仅有26.8亿元,定向资产管理规模303亿元,刚过申请公募资格的门槛。然而仅到11月底,海通证券集合资管的规模已高达511亿元,飙升了18倍。产品的数量也是突飞猛进,从14只飙升至126只,增加了112只。值得注意的是,新增产品基本上是分级产品。公开资料还显示,前述亏损最为惨烈的8只产品成立时间都集中在5月份,基本上处于债券价格的高峰期。

  7位投资经理一拖多管理126只产品

  由于不到一年时间就上马112只产品,所以投资经理一拖多现象比较严重。统计显示,海通资管披露的仅有7位投资经理。

  亏损严重的“鑫”系列一共有4只分级产品,投资经理均为孙甜。“经历充沛”的她还担任海通海蓝宝银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海通季季红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与海通海蓝宝益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

  “升”系列的投资经理杨贵宾也情况类似,既是海通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总监,还管理着月月赢、月月财、月月升系列产品。此外还有王昭峰,同时出任海通金中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海通赢信1号与海通赢信2号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

  《投资者报》记者 薛玉敏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