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周期股躁动难成气候 成长股调整机遇良多

2014年02月24日 10:5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历史再度重演。上周四中石化股票在改革利好消息刺激下强力涨停,但此次涨停同样引发多数个股下跌,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双双回落,大盘阶段性调整展开。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股IPO也很有可能在三月份再次启动,对于大盘股后市启动的说法,投资者普遍难有认同。综合来看,此次中石化所涉及的国企改革依然属于个股行为,很难形成板块效应,预计短期内大盘会展开调整,但调整过后的市场看点依然在成长股,周期股则不存在持续上涨的可能性。

  大盘股上涨缺乏支撑

  汇丰日前公布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为48.3,大幅低于上月终值(49.5),同时创下7个月新低。在构成汇丰PMI的全部11个分项指标中,除新出口订单外,包括产出、就业、新订单、采购库存、投入和产出价格外,其余分项数据在2月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虽然这里面也包含春节假期等干扰因素,但结合其他数据不难发现,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中,制造业表现最为明显,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因素也值得高度重视。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1月份全国100个典型城市中有37个城市的房价环比下跌,环比增加只有5个。而在房价下跌的城市中,有34个是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变大已经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部分银行收紧贷款,房地产市场可能会正式进入调整周期。如果房地产市场进入冬天,可能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上游周期性行业受到冲击最大,大盘蓝筹股上涨缺乏基本面的支持,持续受到市场冷落有内在合理性。

  中短期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周期股受到冲击最大,短期内大盘股上涨缺乏基本面支持。

  国企改革主题投资需谨慎

  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是改革受益股仍然体现为个股。中石化上周发布公告称,对油品销售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据了解,中石化放开旗下自有加油气站、成品油管线、储油库等油品销售业务,可视为向油气改革迈出新的一步,对行业起到示范作用。中石化作为大型央企试水混合所有制,表明国企改革开始进入到深水区,垄断行业的地位将会受到市场挑战。如果结合格力集团作为地方国企标兵也开始股权改革,可以说国企改革在全国两会前夕给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

  从市场影响看,大型国企改革受益面相对狭窄,仅对个别股票有影响,所以对市场的提振效果有限。市场更为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国企改革,如上海等起步较早、配套措施完善的地区才会有板块的投资机会。不同于行业景气变动影响的是一个板块或者群体,国企改革所带来的股指提振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个股上,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国企改革的投资机会较难把握。

  成长股仍是市场热点

  虽然上周成长股暂时遭遇调整压力,未来依然是重点投资方向,应该继续着力跟踪。随着中信银行、中国石化等大盘蓝筹股相继飙升,引发了市场的阶段性风格转换,上证指数表现优于创业板指数,创业板见顶的呼声再次传来。

  目前,经济转型需求日益迫切,投资拉动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下降,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地位上升,互联网、新能源、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不断对传统行业造成冲击,迫使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否则将会被市场迅速淘汰。下游消费品行业转型最为迅速,商业零售、家电、纺织服装等转型成果显现,而转型浪潮也在开始向上游推进,甚至钢铁、煤炭等强周期性行业也出现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上海钢联、瑞茂通等转型公司。银行、券商等昔日高富帅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被迫放下身段进行改革。

  改革的过程当然非常痛苦,但不改革后果更难承受,牺牲的不仅仅是息差收入、手续费收入,更多的是客户的流失。因此,行业转型、进行O2O革命,仍是接下来资本市场的宠儿,投资者应该继续重视。

  三主线把握投资思路

  短期来看,部分权重股在转型传闻刺激下大幅飙升,引发了多数中小盘个股的调整压力,如果再叠加新股重启、央行重启正回购回收流动性等利空消息,大盘的调整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上证综指将重新回到2000点附近,而创业板指数也会出现百点左右的短期调整。总体判断,大盘有下行压力,但是总体下跌空间有限,经济转型、高净值客户资金离开信托产品重返股市仍是支撑股市上涨的重要力量。

  在投资策略上,建议投资者短期关注传统行业转型公司,中线继续关注成长股;传统行业转型公司主要集中在家电、汽车、商业零售、纺织服装等转型O2O模式带来的机会;中线继续关注信息安全、智能穿戴、节能减排等领域,腾讯产业链、苹果产业链仍是重点。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