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手“二马”推虚拟信用卡 中信银行再涨停

2014年03月13日 10:1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众安保险将成承保方 分析师称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险企合作将创造新的盈利模式

  农历新年以来多次涨停的明星股中信银行,昨日再度涨停,报收5.47元。业内指出,这与中信银行率先携手“二马”推虚拟信用卡的消息不无关系。除了中信,“二马”此次还选择了众安保险作为他们共同的虚拟信用卡承保方。

  “二马”:看中银行的牌照

  前日,腾讯和支付宝双双宣布,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信用卡,分别首批将发放100万张。腾讯的微信信用卡目前产品已进入内测阶段,将很快向用户推出,最高授信额度为5000元,最低额度为50元,首批公测用户为50万名,后逐步面向所有微信用户。支付宝则明确,网络信用卡将在下周率先在支付宝钱包内上线,授信额度200元起。

  微信和支付宝这两家竞争对手,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与同一家银行——中信银行展开网络信用卡业务。中信银行也是余额宝唯一的托管行和监督行。今年2月中旬,因传闻与阿里巴巴合作,中信银行股价曾大幅飙升,不过,中信银行后来否认与阿里巴巴有股权关系。

  有知情人士表示,互联网巨头之所以选择跟银行合作,是看中了银行的牌照。但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并不愿意牺牲资金流,二者最终才和中信银行走在了一起。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则表示,网络信用卡是中信全力推进总行“再造一个网上中信银行”的重要举措。

  中信:廉价开拓零售业务

  “虚拟信用卡的推出,传统银行又一项业务或被颠覆。而中信银行借助阿里和腾讯这两个互联网巨头,一举可以获得200万张网络信用卡,对优势在对公业务的中信银行来说,廉价轻松地开拓了零售业务。”有金融业人士如此评价道。

  该人士介绍道,互联网个人信用支付产品具有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等特点,打破了传统信用卡必须通过繁琐的审批流程而且以实物卡发卡的惯例,必将吸引广大网购用户的青睐。而互联网渠道对于银行自身发卡成本的节省也极为可观。

  “率先合作的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保险公司有望用创新的盈利模式,开拓新的价值蓝海。”国泰君安分析师邱冠华分析指出,短期内,网络信用卡的首家合作银行不仅可以获得广告宣传,还可以为其带来大量新增零售客户。中长期来看,首家合作银行有望获得可观的信用卡刷卡手续费收入。

  但有银行业人士指出,腾讯和阿里都是平台型公司,双方均不会仅限与中信银行合作。不仅如此,目前,国内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目前已确定,腾讯、阿里均参与试点工作。一旦拿到民营银行牌照,两公司将摆脱牌照束缚,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或真正到来。

  保险机制

  被首次引入虚拟信用卡

  “二马”除了共同选择中信银行,众安保险也成了他们共同的虚拟信用卡承保方。据介绍,这是国内个人信用类保险产品首次引入到移动互联网场景。昨日,众安保险正式宣布,将与阿里巴巴共同建立的网购交易链数据评估和风控模型,共同构建虚拟信用卡客户核实及风险防控体系。而在前日,众安保险宣布也将为“中信微信信用卡”提供个人信用卡消费信用保险,并提供相应的信用保险产品服务。

  众安方面相关人士表示,尽管同时作为两张虚拟信用卡的承保方,双方信用卡信用保险基于的大平台不一样,“合作三方会作为共同的数据平台,微信虚拟信用卡更多地侧重于腾讯自身网购信息数据平台,而支付宝推出的信用卡则更基于其网购的大数据。”

  据介绍,有了保险公司对于个人信用卡消费信用保险的担保,申请人可以获得更加方便的途径获得授信额度。同时险企可以跟企业、银行一道建立风险联防机制并且根据业务发展不断提出信用卡风险防范优化措施,降低金融风险。在发生违约事件时,保险可以及时为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经营风险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信用险产品扩展提供了针对伪冒风险的特色保障,既对银行的风险敞口提供了完整的保障,也避免了被伪冒的无辜个人的征信记录受损。

  据了解,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开展的信用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与货物贸易相关的领域,保障对象主要是贸易主体。而专为个人用户量体裁衣的信用类保险产品非常稀少,仅有的几款与个人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也多以保证险方式呈现,承保门槛包括对个人资信、借款金额、资金用途,抵押品等都有较多的限制与约束,需提供的申请资料多且审核回复时间长。 而在银行方面,信用卡的坏账风险主要都由银行自担,信用险和银行信用卡并没有直接的交集。 (记者林晓丽、周慧)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