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阿里赴美上市 A股投资者何时能享“创新盛宴”?

2014年03月20日 18:5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阿里巴巴即将赴美上市,或将成为史上最大规模IPO,打开童话般的“财富宝藏”。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赴国外上市,A股投资者接连无缘本土创新企业的高成长收益,专家表示,加大对创新企业扶持、实行新股发行注册制是“芝麻开门”之道。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 美国交易所、投行竞逐“财富宝藏”

   阿里巴巴16日在其官方微博发表声明:“阿里巴巴今天决定启动在美国的上市事宜,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国际化,进一步实现阿里巴巴的长期愿景和理想。”

   阿里巴巴的决定不仅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也引发了美国两大交易所——纽交所、纳斯达克之间的激烈竞争。

   “全球各国电子商务市场中,中国市场的规模和丰富度都首屈一指。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代表,自然被高度关注。”独立互联网评论人洪波表示。

   另外,伴随着巨大融资规模,阿里巴巴的IPO承销费将非常可观。因此,华尔街多家著名投行被吸引到阿里巴巴上市团队中。

   洪波认为,虽然阿里巴巴上市能否成为史上最大规模IPO还有待谜底揭晓,但是其融资量将非常庞大是毫无疑问的。因此,阿里巴巴在美国市场受到追捧是可预期的,无论哪家投行参与这一单,都会获益丰厚。

   对于在美上市后的表现,专家认为随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加速,美股市场“中国概念股”可能会热潮再起。特别是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代表企业,阿里巴巴更是风头无量,有望冲击高收益。

   互联网企业扎堆赴美上市 既有吸引也有无奈

   据介绍,国内互联网行业传统的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现在的三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未来的三小巨头——京东、小米、奇虎360目前都没有在国内上市,多数在美上市或者计划在美上市。其中腾讯虽然没有登陆美股,但也早已委身香港股市。

   虽然阿里巴巴赴美有其独特股权结构的原因,但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上市目的地基本“不约而同”。国内创新企业的出走选择既有吸引,也有无奈。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有其天然吸引力。“赴国外上市可以延伸企业触角,募资外币、外汇资金。同时,还可以起到境外广告作用,对于企业国际化战略大有好处。”

   洪波认为,在中国所有产业中,互联网行业可以说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的管理方式非常国际化,所以在融资方式体现国际化也不足为奇。但是,互联网企业扎堆赴美上市更多体现的是国内金融体系的短板。

   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企业获得早期资本绝大多数是境外资本,很难获得境内资本扶持。“当资本需要退出时,只能去境外退出,比如美元资本。上市利益问题和早期扶持资本直接相关。”洪波表示。

   另一方面,国内上市门槛非常高,目前还是审批制。“目前,国内无论是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还都比较传统。净利润、净资产等指标都是按照传统产业设定的。新兴产业在创业成长阶段,净资产往往达不到传统标准,连续盈利要求也较难满足。这是我们上市标准中的缺陷,对待高新产业缺乏包容性。”董登新强调,“国内IPO需要排队,还不一定排得到。”

   A股投资者何时能享“创新盛宴”?

   国内证券市场上优质的互联网企业比较少,仅有乐视等几家。而在美股市场,2012年登陆纽交所的唯品会发行价每股6.5美元,现在已站上每股170美元,市值超100亿美元;2005年在纽约上市融资1.24亿美元的百度,现在市值已达560亿美元。

   继百度、唯品会等企业赴美上市,阿里巴巴也迈出留洋步伐,中国投资者再度无缘分享国内创新企业的高成长收益。何时国内投资者才能享受到互联网企业的“成长盛宴”?专家认为,完善金融环境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国内投资环境,由国内资本去支持创新企业的早期资金需求。“如果中国金融体系不在创新企业成长期雪中送炭,那么自然很难在企业成熟期分一杯羹。”洪波表示。

   另一方面,尽快完善证券市场,为创新性公司提供融资平台。“必须施行全面的注册制。让投资者自己判断风险、承担风险,而不是由证监会来对拟上市的企业排队打分。如果不能放弃证监会的审批,就没有真正的注册制,就不会有中国版纳斯达克。”董登新表示。

   同时,洪波提醒国内消费者,应带着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降低整个传统商业交易成本,让更多利益流向消费者。高成长收益不必要从资本市场上去享受,享受其服务也是在分享。”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