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上交所大盘股多 资本市场双向通道将打开

2014年04月11日 10:24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这次为何没有选择离香港更近的深交所,而是选择上交所试点?

  此次试点标的为上证180和上证 380指数成份股,开放的主要是蓝筹股。大部分资金投资海外市场首选银行股在内的大盘蓝筹股,蓝筹股相对都是大公司,市场透明度高,行业发展稳定,收益回报稳定。

  几十亿的小盘股,不适合机构资金进入,进入后可能无法转身;上交所的大盘股比较适合大基金进出。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

  就在QDII2(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即此前热议的“港股直通车”制度迟迟未能出台之际,昨天“沪港通”却意外落地。受此影响,午盘之后AH股负溢价的相关个股全线涨停,银行、券商等板块纷纷大涨,推动沪指突破上方年线大涨1.28%。对国内资本市场而言,“沪港通”的推出彰显了中国资本市场对世界放开的决心,这将引入更多海外资金,可有效解决当前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借道香港的国际资本也可更便捷地进入A股市场。而对国内投资者而言,也将面临更多境外投资机会。

  资本

  有利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何做不大?关键在于缺乏有吸引力的人民币投资品种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从资本市场来讲,“沪港通”有利于A股市场交易规则和投资理念与国际市场接轨。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但是目前对外开放程度相当有限,除了近几年QFII和RQFII以外,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途径有限。“沪港通”会使更多海外投资者可以不用审批直接参与国内资本市场。相对来说,海外投资者更为成熟,在投资上的理性和价值判断都会对国内市场波动形成影响。同时,沪港直通车是双向的,必定会带来中登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公司,以及包括沪港两个市场交易规则之间逐渐接轨。

  林采宜认为,“沪港通”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创造了重要的回流渠道,可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据了解,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从2004年至今10年以来,规模仅1万亿存款和3000亿债券,从全球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来说,速度极其缓慢。人民币不断升值,离岸市场为何还做不大?关键在于香港本地缺乏有吸引力的人民币投资品种,这次“沪港通”至少可将证券市场的投资渠道打开。

  股市

  大盘蓝筹受益,A股或跌

  “沪港通”将成资金回流的绝佳通道,进一步推动当前反弹的展开

  国泰君安分析报告认为,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可能成为吸引跨国资金回流的催化剂,而“沪港通”将成为资金回流的绝佳通道,带来大规模的增量资金,进一步推动当前反弹的展开。目前,A股基本面已经完全具备估值重构的条件,而被低估的大盘蓝筹将首先受益。

  “沪港通”其实对整个创业板没实质影响,对于AH股的影响巨大。市场认为,目前两市有20多只质地完全相同的AH股存在显著的A股价格远低于H股的情况,比如,海螺水泥A/H的价格比值高达1.61,理论上,A股应该上涨60%以上才会与H股接轨。

  然而,知名财经评论员李光一表示,“沪港通”将对A股市场带来重新估价。他认为,如果两个市场打通,A股指数还有下降的可能。目前,俄罗斯股市市盈率4倍,印度、巴西都不比A股高。当内地投资者有更多选择,怎么会买价格相对贵的A股?李光一认为,试点期间,一定是进来的少,出去的多。但他同时强调,A股只有真正与全世界打通,才可能出现真正的牛市。现在所有牛市都是政策调控的牛市。

  债权

  对外债权收益有望提高

  目前中国将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外是净债权;但对外投资收益反映在国际收支表上,却是逆差

  林采宜还认为,“沪港通”的推进将有利于提高国家外汇储备收益率。目前,中国将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外是净债权;但对外投资收益反映在国际收支表上,却是逆差。原因就在于,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是直接投资,其次是证券投资和其他;而中国海外投资基本是以官方的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国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收益率非常低。因为作为储备资产,放在第一位的是流动性和安全性。

  “沪港通”后,实际上开通了境内居民投资海外资产的重要通道。有了这个通道,境内居民企业更愿意持有外汇资产,以证券投资的方式放在海外市场;这也会鼓励国内外汇分流,藏汇于民;同时,给手中有外汇的居民开辟投资海外市场的渠道。总体看,对外债权的投资收益率将会明显提高。本报记者 刘锟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