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融余额连降三日 融资布局思路渐显

2014年04月30日 16: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继4月24日和25日融资融券余额下降之后,28日融资融券余额再度下降逾17亿元,其中融资与融券余额双降,显示出多头空头均出现了离场现象。不过沪深两市成交额维持在地量水平,也显示出多头量能萎缩空间有限,后市增量可期。同时,部分行业在周一的净买入额环比上周五转正,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连续净买入等信号,或许透露出融资客在逐步布局反弹,其中受益于区域振兴政策的题材值得投资者关注。

  两融余额连降三日

  4月28日融资融券余额降至4010.10亿元,较上个交易日环比下降了17.08亿元;实际上,4月24日和25日的两融余额已经分别环比下降了7.17亿元和22.56亿元。而连续三个交易日的大幅下滑,使得4000亿元的两融关口岌岌可危。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融资余额和融券余额均出现了下降,多头和空头均持续撤离。Wind数据显示,融资余额4月25日下破4000亿元至3999.83亿元,4月28日进一步降至3984.30亿元;同时,融券余额从此前的30亿元以上降至4月28日的25.81亿元,接近历史低位。

  在两融余额连续三个交易日萎缩的过程中,大多数行业均呈现融资净偿还状态,房地产、非银金融、化工、传媒、银行等行情的净偿还额居前,分别达到10.57亿元、4.15亿元、4.04亿元、3.78亿元和3.71亿元。

  不过细分数据显示出弱市中部分两融资金仍然活跃。据统计,4月28日休闲服务、公用事业、房地产、非银金融和纺织服装行业均为正值。而这些行业在4月25日均呈现融资净偿还的状态,且其中房地产和非银金融行业的融资偿还额分别达到了3.10亿元和2.10亿元。

  从个股层面看,获险资举牌且兼具京津冀概念的金融街、受益迪士尼和上海国企改革的友谊股份、转型涉彩票的浙报传媒、互联网彩票与京津冀概念兼具的中体产业等个股,均攀上了融资排行榜的前列。

  标的ETF中,融资融券余额最大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自4月18日以来连续获得融资净买入,尽管净买入额递减,但至4月28日仍然有1.20亿元。与此同时,其融券余额却在近日逐步趋降,可见随着市场的回落,融资客开始豪赌市场反弹。

  此外,根据历史经验,每当融券余额降至历史低位或者阶段低位,市场总能孕育出一波反弹行情。

  除了两融市场外,A股沪深两市的成交额也出现了持续的萎缩,昨日仅分别成交了567.76亿元和646.55亿元。分析人士指出,极端地量意味着多头力量下降到了极限区间,量能继续萎缩的空间有限,后市增量可期。

  融资布局思路渐显

  数据的蛛丝马迹透露出市场连续下跌后,融资客已经再度开始布局。不过这种布局并不具备行业特征,市场板块和行业板块的行情仍然难以期待,区域刺激政策和防御性板块或许是其中的要义。

  根据此前的经验,每当沪综指在2000点附近,市场对救市政策的预期就开始强烈升温。周二市场中新疆板块再度崛起,显示出当前资金最为敏感的政策仍然是区域振兴政策。近日南宁“松绑”北部湾经济区的房地产限购政策,被市场认为是打响了“救市”第一枪。分析人士认为,地方刺激政策出台预期的升温,料将再度引发市场的炒地图行情。同时,中信证券也指出,产业资本增持、新疆、长江经济带和滨海新区等主题板块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而4月28日的两融数据也显示出这种趋势。个股方面,金融街融资净买入额高居榜首,达到1.73亿元,远超过别的个股。国泰君安4月28日发布房地产行业周报称,近期保险频频举牌地产公司,彰显对低估值、高盈利的地产板块的看好;股权分散、资质好、易被举牌和低估蓝筹也可能是市场布局的重点。

  此外,从休闲服务、纺织服装等行业的融资布局,以及诸如博瑞传播等前期下跌股的融资布局可以看到,防御思路也贯穿其中。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市场中缺乏基本面和资金面的支撑,而同时存在股票供给的压力,因此热点或继续呈现“散乱短”特点,多以一日游行情为主,由此来看趋势性行情难以形成,建议投资者维持波段操作,兼顾防御。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