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募基金发行数量和资管规模双降 申购意愿降至冰点

2014年06月06日 10:16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老鼠仓频出、高管跳槽、公募基金规模下降……基金圈最近坏消息连连。Wind资讯显示,截至6月4日,今年以来新成立公募基金仅为197只,较去年同期的221只下降10.86%;规模共计1491.21亿份,较去年同期的3526.34亿份减少50%以上。平均发行规模由年初的18.32亿份降至5月的4.26亿份。公募基金发行数量和资管规模的“双降”与阳光私募、券商资管等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该如何看待公募基金的发展?

  申购意愿降至冰点

  股市行情不好是权益类基金产品发展困难的主因,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减少,公司经营出现亏损

  “2007年前后,公募基金业迎来几乎全民参与的大发展时期,但可惜投资者教育没能及时跟上,部分人对基金投资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后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有增多态势。”和讯理财客研究总监刘朝阳说。

  最有代表性的是投资者对股市的过高期望和权益类产品长期不尽如人意,让不少投资者加快“用脚投票”。2009年以来,A股市场连续多年下跌,期待中的蓝筹回归始终未出现,规模占比最大的股票型基金业绩始终不尽如人意,让投资者的信心在短期内很难提升,这类基金的申购意愿降至冰点。

  对此,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认同。“股市行情不好,是权益类基金产品发展困难的主因。由此导致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减少,公司经营亏损,尤其是大量成立时间不长的基金公司,‘牌子’缩水的主要是它们。”王群航说。

  与此同时,来自外部的竞争从未停止。随着基金牌照放开,券商、保险、私募等机构都试水公募。数米基金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末,信托产品的资产规模已超过12万亿元,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规模已超过4万亿元,券商资管规模在5万亿元左右,保险行业可投资资产在8万亿元以上。券商、基金、保险、信托加入的“大资管”范畴下,几个子行业规模总和已超过30万亿元。

  数米基金研究中心主管王炜认为,在这种跨行业的竞争壁垒被大幅打破的环境下,牌照这个曾经的“护城河”已不再有效,以前“割据一方”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混业经营成为必然趋势。由于各自领域内的快速增长潜力已发掘大半,公募基金要实现进一步成长,必须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进行跨界竞争。

  发展亮点有待发掘

  如何让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利益高度一致,并最终反映到业绩上,是基金业长远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竞争的利器没有秘密可言,归根到底还是给投资者带来稳定收益。”王炜认为,从过去几年基金管理公司的表现来看,除了借势阿里巴巴公司的余额宝,公募仍无法摆脱熊市的影响,全行业的发展亮点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从国外基金业发展周期看,我国基金业正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到稳步发展的中间时期,对目前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人才流动等现象应正确看待。”刘朝阳说。

  比如说,基金高管跳槽是正常的人才流动现象。由于其他行业的快速成长,确实从公募吸引了相当部分人才,但公募同样有坚守10余年的中坚力量,过去也同样吸引了其他行业的人才“回流”。只不过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公募的曝光度较高,给市场传递出“人才流失加剧”的信号。事实上,公募行业本身也继续维持着“人才高地”的地位,近期的股权激励案例等,都体现出公募基金公司的努力。

  产品创新同样需要加快。目前,基金公司对于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含量低的货币基金比较热衷,而对分级基金、发起式基金、量化基金等创新型产品涉足较少。统计显示,2013年新设立基金数量达到387只,其中创新型概念类基金为121只,占比仅为31.27%。

  “目前,监管层正在积极引入外来资本,推动我国基金业发展‘走出去’,公募基金应把握契机,学习成熟市场的优秀发展理念和产品创新手段,加快国内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唯有如此,才能突破目前的行业困境,给投资者带来实在收益。”刘朝阳说。

  未来,除了股权激励、允许基金经理炒股等举措,更深层次的举措必须跟上。刘朝阳认为,目前多家基金公司正在尝试的事业部制,整合过去分散的风控部门、投资部门、销售部门,有望最大化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将付出与收获对等地落实到每个员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经营转化能力。

  “与国外基金公司相比,国内在运作机制、经营理念方面落后太多,如何让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利益高度一致,并最终反映到业绩上,是基金业长远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王炜说。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