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岛港事件发酵银行急核查 仓单质押收紧贸易商忧

2014年06月10日 07:5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青岛港停泊的货船。新华社图

新华社图

  青岛港事件发酵 银行急核查

  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港”)上周五成功在中国香港地区的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然而就在上市前夕,该企业所在地的贸易公司被曝出融资欺诈。上市当日,青岛港首次公开承认了相关调查的存在。而青岛港股价首日收盘下跌1.33%。昨日,青岛港持续了上市第一天的低迷,在高开之后继续低走,收于3.68港元,相比第一天3.71港元的收盘价,下跌0.81%, 比发行价下跌2.12%。受事件影响的还有大宗商品市场,铜价已经连续回落。

  本报讯(记者 林晓丽)青岛港骗贷事件曝光后,传中外资银行业者已纷纷对青岛港事态进行紧急核查。昨日,记者就此事向五大国有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求证,均未得到正面答复。至于有哪些银行被卷入其中,青岛港方面也表示以公司官方公布为准。

  国内银行多未正面回应

  有哪些银行卷入青岛港事件?根据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只有南非标准银行率先跳出来,承认其在青岛港涉及的调查中蒙受损失。该银行在一份声明中称,已经开始着手调查青岛港潜在的违规行为,但目前还无法完全确定具体的损失额。

  此前,渣打银行被传已暂停向中国部分客户提供新的金属融资。不过,渣打银行上周五表示,大宗商品融资业务仍是该行重点业务之一。花旗银行也表示,鉴于客户受影响的程度,该行将与相关部门、仓储公司和客户密切合作,以解决问题,

  国内几大国有大行及主要股份制银行均未正面答复。而多个银行广东分行均表示,相关业务没有变化。民生银行等多家广东分行均表示,分行未有相关的业务。有银行业人士也告诉记者,广东多家大银行基本不做大宗商品质押融资的业务。

  该人士预计,毫无疑问,该事件将重复质押这一骗贷行为推到阳光底下,未来银行的仓单抵押贷款业务将会被进一步收紧,对监管企业的筛选将更严格。

  重复质押骗贷不鲜见

  有银行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很少银行碰仓单质押,因为风险大,转而做存货质押,即输出监管,聘请专业的监管公司,派人专门监控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防范重复质押风险。

  该人士认为,青岛港骗贷事件中,企业通过仓单造假以同一批货物在多家银行进行贷款,其贷款业务应该是普通贸易融资,而非质押贷款。该人士透露,虽然国内未有银行承认卷入该骗贷事件,但其实很多银行都有份。

  该人士表示,重复质押并非新手法,这种骗贷手法在大宗商品,特别是金属贸易领域已多次出现,银行早已加强风控。“广东近几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风险案例,但重复抵押骗贷的案例不多。”某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资金链脆弱 担心再遭融资困境

  贸易商说法

  青岛港的铜融资事件在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影响。记者本周走访了若干家广东的贸易商,担忧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凌先生的小型企业是以钢铁、金属贸易为主营业务,他告诉记者:“长远来看,这个生意有没有得做都是个问题。贸易业本来就是低利润行业,资金链非常脆弱,如果银行因此收紧了融资大门,根本撑不了几个月。”

  过往3年之中,他就曾遭遇过融资困境,某银行给他的贷款额度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导致当月的货物无法顺利流通。他担心该类情况会在“青岛港事件”之后重演。

  他的同行刘先生原本主做钢贸生意的,本来生意就不景气,他坦言:“该事件有可能导致行业的仓储模式、叫价方式均发生转变,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将是一个大趋势。而一旦规范了,我的多数同行也就没有什么钱赚了,贸易商是否有存在的价值,确实是难说的。”

  本周一,有媒体报道称,部分滞留青岛港的铜船货被运往监管更严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仓库。部分机构认为,青岛港发生的事件,让仓储监管、企业诚信问题再次受到了质疑,严格管理势在必行。该趋势与刘先生的说法一致。 (记者井楠)

  中长线贸易行业融资或受影响

  业内观点

  “我的钢铁网”冼少娟认为,青岛港融资事件对广东企业的短线影响不算大,因为6月初,市场资金面不算紧,企业资金压力不大,而且,广东贸易企业里铁矿石、金属铜业务的比例并不算高。但其中长线影响力不可低估,可能在未来半年到2年的时间里,紧缩、限制行业内的各类金融行为。

  广东资深期货投资人士陆承红认为,该事件对于整个业内的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关键在于监管部门会如何处理该事件。如果效仿前期处理钢贸融资事件的方法,势必持续发酵,改变全行业的监管规则;但如果只将其限定在地方性违法事件的范畴,则影响力较小。

  仅从企业角度来看,青岛港事件可能带来以下三种变化:

  首先,行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时间、数额可能变小。记者采访到的几家贸易企业老板,均认为该事件很可能改变银行对于类似中小企业的放款速度、规模与时间。广州的刘老板认为:“放款时间可能大幅度放慢,规则变严格,一定要在确认完各项步骤之后才放款。”

  其次,仓储要求将提升。不排除统一监管、结算与借用外资企业监管的可能性,标准化趋势不可避免。不过,这势必增加贸易商、相关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广东贸易商凌先生告诉记者:“类似伦敦交易所之类的外国机构,监管过于严格,灵活性太差;从申请提货到实际提货,时差常常有几个月到2年,中国企业吃不消。”

  第三,报价方式将更规范。国内现货市场交易价格存在较大的地区、时点与细节差异,导致各类投机行为盛行。未来管理部门或就企业报价方式定出规范细节。(记者井楠)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