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股申购新规将对市场影响深远

2014年06月16日 15:4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新股申购新规使得原先快速买进,然后快速卖出而维持的打新模式难以再现,打新资金面临的持股风险及资金分散效应,将明显体现到市场中来。随着未来A股市场多层次发展、投资者日趋理性及对外开放程度提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将难以复制以往的神话。

  从公开信息来看,首批4只新股近日就可以进行申购了。从市场层面来看,其对于打新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却很难把握方向,而就其对市场整体来看,其影响将是深度的。

  根据此前上证所公布的关于修改《上海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按市值申购实施办法》的通知,投资者进行新股申购前持有的市值以投资者为单位,按其T-2日(T为申购日)前20个交易日(含T-2日)的日均持有市值计算;此外,深交所也发布了内容基本一致的规定。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不少资金采用的“在T-2日收盘时突击买入,T-1日迅速卖出”的“做市值”办法已不再有效。可以说新股申购规定的不断变化,历史上并未形成较为明显的“三高”炒作影响,但从此次情况来看,经过暂停与预披露政策的较长时间沉淀,实际上此次新股申购对于市场而言其影响将是中长期的,除非申购办法再次变化,但从此次规定的出台来看,是一个立足长远而很难在中期出现再次变动的。

  观察今年以来新股上市情况来看,可以说今年3月份以前的48只新股为打新者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我们仅以基金打新为例,统计显示在此前发行的48只新股中,总计198只公募基金累计打中新股362次,累计获配金额约为52.45亿元。假设而言,如果上市首日,基金经理就将新股抛售,打新给基金带来了的总收益约有54.27亿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今年初新股的强劲表现与机构参与密切相关,而参与的主要方式一方面是拿到网下部分,另一则通过T-2日买进做值,然后T-1日迅速出手来进行。但新规并不会给它这个便利了。

  新规按其T-2日前20个交易日的日均持有市值计算,本身加大了打新资金持有成本与风险,而中小投资者由于资金有限,不会因为打新而盲目地买进股票,这样市场活跃类资金的沉淀效应将不断体现,而对于大的机构而言,要市值申购也需要拿出大量百分比的资产总额持有20天的情况来进行,对于打新机构而言,大阶段持有二级市场股票来申购新股,其面临的投资风险将是很大的。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投资者正在趋于理性,而市场供应、对外开放等均对A股市场形成较大的市场影响,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将对打新不败这一中国特色的市场怪象形成巨大的冲击,加剧投资新股的风险。

  观察研究市场来看,如果按照规模来预测,今年主板与中小板、创业板将有200只新股上市,由于次新股业绩“变脸”情况严重,随着新股的批量供应,次新股的破发数量会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审批制度下的700只左右的股票正在等待发行,而之后则可能迎来注册制的登场。此次,笔者观察预披露的大部分IPO上市公司,其行业与地位与主板当前已上市企业并无大的优势可言。

  如果说A股市场供应大批量展开,而实际上新三板的分流也可能带来新股股价的供应性冲击,目前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已达768家,而巨大的市场供应仍在不断地进行之中。由于交易机制与转板、做市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其多元化的选择对分流资金、股价制衡等形成重要影响,因此A股市场新股不败的神话打破可期。

  研究认为,资本市场开放,将使得内地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成熟市场新股的表现情况或风险的巨大冲击。退市制度、交易规则、买者自负、股价大量仙股等市场特色将深入的影响到主板,而这些影响对于中国股市历史新股的“三高”定位与未来IPO发行与上市,形成巨大的现实性影响;研究发现中原证券登陆A股无期,选择香港IPO,其招股价仅2.5-3元区间,使得PE机构也浮亏之中,这样的现象,一定会在中国A股市场出现,而新股申购新规则是一个重要的推化器。笔者认为,如果中国未来推出国际板或个人投资者投资国外更多市场的政策,那么新股“三高”现象将面临终结,因此从开放与影响的因素分析,新股不败的日子将一去难返。

  对于投资新股的投资者而言,需要认真研究持股周期风险变化、行业与回报、估值横向对比,打新模式将体现出理性与持股周期风险变化等因素的演绎,因此笔者判断新股申购新规不仅仅是使得中小投资者要理性,同时对于大的机构而言,持有成本与周期同样面临较大的风险性挑战,进而形成一级市场发行、交易模式、上市表现进而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形成较深远的差异化股价冲击。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