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券商新三板初始做市资金多数不超3亿

2014年06月30日 11:20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证券时报记者 杨庆婉

  新三板做市业务仿真测试今日启动,做市商制度推出在即。证券时报记者调查获悉,目前获得做市商资格的14家证券公司,多数将在自营部门或场外市场部下设二级部门来从事做市业务,未来投入的初始做市资金从1亿元至10亿元不等,其中以不超过3亿元居多。

  做市团队设置有两模式

  据了解,上述仿真测试将于7月18日停止,每周一到周五开放测试环境。仿真测试分为三轮,以周为时间单位开展挂牌公司股票做市转让仿真测试,参加测试的券商每周必须按照方案要求完成一轮完整的业务场景测试。

  目前,已有14家主办券商获得做市商资格,首批4家券商包括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和长城证券,第二批包括招商证券、东吴证券、长江证券等10家券商。

  按规定,主办券商需配备专业的投资、研究、合规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并完善相关的内部管理及操作流程。

  据悉,以申银万国、东方证券为代表的券商,在证券投资业务总部即自营部下设独立的二级子部门,专门从事新三板做市业务。

  东方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是来自投行子公司东方花旗的保荐代表人,风控主管则来自自营部门。另外,还从量化投资团队及股票研究团队引进资深交易主管及投资、研究人员。

  国泰君安、齐鲁证券、光大证券、海通证券等则采用另外一种架构。据上海某大型券商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透露,上述券商将做市业务团队直接设在场外市场部下面,这样方便做市业务和推荐业务的衔接。

  在管理体制方面,证券时报记者从国泰君安了解到,该公司经过两三年的准备,已构建了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的做市商业务管理体制,确立了董事会、业务决策机构和业务执行机构三层组织架构体系。

  筛选做市标的企业

  按照规定,两家或多家做市商应合计取得不低于做市标的公司总股本5%的初始做市股份,而且每家做市商有不低于10万股的做市库存股票。

  新三板挂牌企业较多的申银万国、国信、国泰君安等券商准备较早。申银万国去年开始对拟挂牌企业做了调查,了解企业参与做市的意愿。国泰君安去年下半年开始了做市标的物色工作,半年多以来对数百家挂牌公司实施了筛选和调研。

  对于标的的筛选标准,东方证券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对于做市标的公司的质量,一般要求所属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实际控制人有企业家精神,管理层激励到位、执行力强。企业有1000万元左右的盈利规模,具备良好的成长潜力和核心竞争优势。”

  “参与做市交易是主办券商和挂牌企业的双向选择。”申万场外市场部总经理蒋曙云表示,并非所有的挂牌企业都适合做市,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采用做市商制度。

  据了解,新三板市场有三种交易制度,分别是做市商制度、集合竞价和协议交易。从流动性来看,做市商机制比协议转让更能提高新三板股票的流通性,形成反应挂牌公司价值的合理价格。但这不如交易所市场在连续竞价机制下的股票流通性好,不过连续竞价机制要求股票有较高的分散度和较多的投资者。

  “企业可以选择交易的方式。比如盘子大、股权分散的挂牌企业可选择集合竞价;如果盘子比较小,企业股权还不想卖,股东不希望稀释股权,可以选择做市;如果想对接上下游的客户,可以选择协议交易。”蒋曙云表示。

  做市初始资金规模不同

  在企业和主办券商双方均有参与做市交易的意愿后,其次需要确定转让价格,这涉及到券商对企业的估值和做市的初始资金规模。

  据了解,大部分券商正与挂牌企业谈判,初始投入资金也各不相同,目前初步投入1~3个亿的做市商居多。“倘若后期做市的企业比较多,而且有优质的标的,价格也合理,我们会考虑再追加资金。”一位上海券商场外市场部总经理表示。

  由于非常看好新三板做市业务的发展前景,东方证券表示,将投入不超10亿元的初始做市资金。

  按新三板市场的安排,券商在6月30日前需完成做市资金内部审批流程,落实做市所需资金及初始做市股份。仿真测试启动前,券商的做市商交易系统也必须完成内部测试。

  据了解,由于国内此前没有成熟的做市商交易系统,现在券商多采用自主开发和与外部开发商联合开发相结合的方式。

  以国泰君安和东方证券为例,去年11月起,国泰君安与外部开发商历时7个月完成了做市商交易系统,东方证券的系统则由该公司技术等相关部门与恒生电子联合开发。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