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要总把退市当坏事 应按照自身发展选择是否退市

2014年07月05日 10: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证监会就《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4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大亮点正是上市公司自主退市。虽然一直以来A股市场谈“退”色变,但是,在成熟市场上多数公司因自身发展需要选择自主退市。我国市场因复杂的历史原因,选择自主退市公司的家数有限。随着资本市场整体改革推进,“壳资源”价格贬值、并购重组盘活,选择自主退市公司的家数必将大幅攀升,是抛弃“退市=坏事”的旧观念的时候了。

   中金公司数据显示,美国纽交所自主退市与强制退市公司家数之比约为3∶1,纳斯达克市场为1∶1。这一方面说明退市是资本市场普遍和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折射出成熟期企业自主退市推动了美国股市行业结构变迁,使股市更好地反映实体经济结构。

   我国市场自2001年首次出现上市公司退市的情况以来,至今共有78家退市,其中48家为强制退市,30家为非强制退市。可以说,自主退市上市公司比例远高于不少市场人士的预期。

   虽然在历史存量退市企业中,我国自主退市上市公司占比并不算少,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企业自主退市意愿低,十余年来仅有约30家上市公司选择退市,在整个A股上市公司中的占比远低于成熟市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整体舆论环境谈“退”变色。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优质公司上市、劣质公司退市。从监管部门到地方政府均不愿上市企业轻易走上退市之路。

   其次,从现实考量,由于IPO仍面临严格的上市审核,“壳资源”价格居高不下,面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宁愿千方百计“保壳”也不愿自主退市。

   再次,自主退市相关配套规则不齐全,一些有意愿退市的上市公司无规可循。在操作过程中,若规范不到位更容易出现侵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再加上转板机制缺位等因素,在退市后公司股票较难流通,导致上市公司自主退市难上加难。

   最后,主动退市与并购重组活动往往结合紧密,但我国市场收购、回购等并购重组制度尚不完善,缺乏余股强制挤出、杠杆收购工具等配套制度,行政管制色彩依然较重,导致上市公司自主退市的制度成本与社会成本总体偏高,所以经常出现绩差公司不想退市、兼并收购无门的局面。

   这些原因的存在也导致市场担忧,虽然退市改革专门针对自主退市做了具体的制度安排,但能否使一些上市公司愿意自主退市?对此,应当看到,随着证监会对借壳上市政策越来越严格,并购政策日渐宽松,更多上市公司必将按照自身发展需要选择自主退市。

   一方面,2001年以来,30家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对自主退市有内在需求。目前从证监会到交易所,上市公司自主退市已有章可循。资本市场目前正进行一场立体改革,转板制度正在理顺之中,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的多层次市场格局已逐步形成,上市公司自主退市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在退市过程中,投资者权益如何保障有了严格规定。

   另一方面,目前借壳上市标准已与IPO趋同,注册制改革日益临近,“壳价值”下跌大势所趋。为盘活并购重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出台,加之证监会已出台分道制审核规则及绿色通道制度,并购规模近年来稳步上升。这些举措都已为上市公司选择自主退市提供了基础。

【编辑:吕思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