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蓝色光标12次并购成就外延式高增长

2014年08月12日 11:02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周靖宇/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胡学文

  并购重组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2010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就优化企业并购重组环境鼓励企业发展发布意见,鼓励公司进行市场化的并购重组,激发企业成长活力。

  今年以来,监管层更是持续加码——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意见,鼓励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尊重企业自主决策。为落实国务院文件要求,证监会正在对相关办法进行修订。诸多迹象表明,监管层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事实上,已有一批公司凭借政策的东风和资本市场优势,通过连续、多次的并购重组实现了自身的飞速发展。创业板上市公司蓝色光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更由此赢得了“A股并购之王”的美誉。

  连续12次出手并购

  蓝色光标属于公关行业。从国际传播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并购重组的外延式发展战略成功已经不是新鲜事。行业内著名的WPP、Omnicom、IPG集团均通过并购等外延式扩张的手段建立起集团内多品牌独立运营的模式,最终成长为世界知名的传播集团。“英国WPP集团通过一系列兼并收购,累计收购了1000多家公司,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播集团之一。”蓝色光标有关人士表示,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公司在最初梳理整体发展战略时,就选准了并购重组作为成长的突破口,冀望有效整合被并购资源,从而完善公司产业布局。

  为此,自上市以来,蓝色光标先后12次出手进行并购重组,并购规模从最初的不到400万元发展到最大的并购标的金额近18亿元;从并购行业来看,在集中于主营业务的同时,公司也积极并购从事相关外延业务的公司。从上市初期集中于公共关系服务行业,扩展到社交媒体、互联网服务等外延行业,完成了公司跨越式协同发展。

  从并购区域来看,蓝色光标已完成从并购国内公司到并购欧美公司的覆盖,加快了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从支付方式来看,公司借力资本市场,从原先单一的自有资金支付,逐步发展到自有资金、超募资金、募集配套资金及发行股份、债务融资方式,加大了企业在并购重组操作过程中的灵活度。

  “正是由于连续、多次、果断、有效的行业整合收购使得蓝色光标不断壮大和发展,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奠定了公司快速、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蓝色光标有关人士如是总结。

  快速成长“助推器”

  在蓝色光标的负责人看来,并购重组对于上市公司的实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自2010年上市以来,蓝色光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迅猛。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已达358399.81万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3502.66万元,与2010年相比均增长了6倍以上。兼并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为蓝色光标的公关业务和被收购公司广告业务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二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动力提升。通过一系列收购,蓝色光标成功将公司的业务扩展至互联网广告、广告策划、财经公关,地产全案策划、电视广告等多个领域,并实现了海内外区域布局,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品牌、资金及服务质量等的竞争优势,提升了公司对客户需求的满足能力,加强了公司对新客户、新业务的开拓能力。

  三是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知名度和市值。蓝色光标通过一系列并购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快速增长,在资本市场获得良好反响。一方面,通过系列并购,蓝色光标及其并购标的在行业内知名度大大提升,吸引新客户的能力大大增强,有效促进了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蓝色光标内生式增长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渐获得投资者认同,公司市值显著提高。截至2014年8月5日,蓝色光标市值已从上市之初的30亿元增长至目前的223亿元。

  在市场人士看来,蓝色光标的成功也得益于不断推进的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

  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监管部门审核效率显著提高,企业并购重组的审核时间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监管部门大范围取消事前审批,允许灵活定价机制和丰富支付手段。一些上市公司受益匪浅,蓝色光标即是其中之一,该公司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对交易结构及支付方式、估值方法和交易作价、债务和或有风险、盈利预测和补偿奖励、人员和治理、交割和交接等内容作出了多项创新。以2013年为例,蓝色光标完成3起并购重组,总金额约23亿元,超过公司历年并购总金额之和。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