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A股壳资源平均市值18亿 ST股意外“失宠”

2014年09月04日 10:1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每经记者 王一鸣

  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的今年17个借壳上市案例来看,被借壳的上市公司主要特征除了市值小(平均市值18亿元)、民企为主、业绩低迷、股价不高(平均9.47元)等,与此前不同的是,目前ST股(包括ST、*ST)已不再是主角。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是由于ST股本身因具备重组预期,股价被大幅炒高,高昂的重组成本令重组方望而生畏,其次则是摘帽新规之后,ST股数量实际已大幅减少。

  以民企为主

  据记者统计,今年1~8月共有17家公司复牌进行借壳重组;停牌前壳资源市值范围自11.34亿元 (东光微电)至27亿元(中达股份)不等,平均市值约为18.22亿元;壳资源股价范围则从3.06元 (中达股份)至最高16.65元(万昌科技)不等,平均值为9.47元。市值较大的借壳案例主要来自于上交所,例如保千里借壳中达股份、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

  其次,壳资源以民企为主,国企的借壳案例仅有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广东国资旗下的云硫矿业借壳贵糖股份这两例,其他壳资源均为民营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国企的重组,涉及国资整合层面,需要由地方国资委等多方参与、协调;相对而言,民企之间借壳重组,则更为市场化,效率更高。但之后随着国资改革深化,国资借壳的案例或许会增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发现,与过往壳资源常常是ST股唱主角不同,在近两年借壳重组的案例中,特别是今年,ST股鲜有出现;记者梳理的数据显示,今年的17家公司仅有*ST贤成一家,尚处于停牌之中,目前的进展是已确定重组方为青海春天。

  两因素致ST股不再受追捧

  华东某投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ST股不再受借壳方追捧,主要原因在于借壳的成本问题。

  首先,很多ST股早就具备重组预期,股价被大幅炒高,这抬高了重组方的成本。例如,*ST昌九在去年5月曾最高达到40元,市值高达近百亿元。

  上述投行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按目前规定,定增价格为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作为重组方而言,都希望尽量以较低的价格控股公司,从而降低成本。“如此,选择在什么样的时间点位入壳成为关键,这也是为何一些ST股被大幅炒高后便无人问津。”他说。

  其次,ST股的数量大幅减少。上述投行人士称,之前他做过统计,在摘帽新规实施之前,曾有上百家ST股,而目前这一数据是46家;今年不少壳公司其实之前都刚进行了摘帽,例如曾为*ST华控的华智控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根据2008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表明公司主营业务未正常运营,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是ST股摘帽必须解决的问题。而2012年修订并从7月7日开始实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将这一条予以删除。

  这即意味着摘帽条件被大幅放宽,因为ST公司可通过变卖资产、获得财政补贴等非经常性收入,让净利润达到正值,从而实现摘帽;其次则是,摘帽审核从一年变成半年。

  此外,也有并购人士指出,考虑到重组的难度,负债较低也是壳资源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相比之下,ST公司大多数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会出现负债繁重的情况,而重组方更愿意选择一些干净的壳资源。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