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股市小翻身 “吸金”熊商品

2014年09月09日 13:3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分别坐落在陆家嘴世纪大道南、北侧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虽然只有马路之隔,但8月市场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中金所8月成交额环比大增逾21%,同期上期所下降近22%。

  沪上一知名期货私募人士指出,近期商品期货市场上除了煤焦钢等黑色品种外,多数品种缺乏投资机会,在大宗商品市场持续阴跌、股市热度回升背景下,期市散户游资快速“出走”,为股市“小翻身”添薪加火,因此股市吸金、期市品种分化迹象非常明显。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资本逐利性强,当前股市及股指投资机会多,整体氛围浓烈,容易使得游资进行“腾挪”,出现股市分流期市资金的现象;另一方面,期货交易忽冷忽热,也足见期货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应加快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改善市场环境并优化投资者结构。

  股市热度大提升

  打羽毛球、旅游、玩摄影、练厨艺、泡咖啡吧……8月来,位于上海“小陆家嘴”的一栋高楼里,乐于投资商品期货的知名期货私募林辉(化名)吐槽说,一个多月都没有做过几次(期货盘),倒是圈子里大家都在谈股票和股指。

  “上证指数已经突破2300点,钱都奔着股市去了,不过期货私募一般不会这样。”林辉说,以往圈子里聚会没有现在这么频繁,一些期货大户转战股票,不用每天看盘,时间也就多了,不过(期货)私募也就看看热闹。

  对于偏好风险的林辉,价格波动与否是他投资的首要前提。但林辉表示,从8月以来,除了螺纹钢、焦炭、焦煤、铁矿石等黑色品种有一些投资机会外,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以及上期所的多数品种均处于弱势震荡中,虽有价格波动,但并没有走出明显的趋势性行情。

  从8月份商品期货市场表现看,有色品种中的铜、锌,黑色品种中的焦炭、焦煤等均处在宽幅区间震荡中,化工板块中PTA、甲醇则在震荡调整中出现逐步下跌,农产品板块中的“三桶油”亦在下跌通道中继续创出新低。

  “这种行情很难做。”一位期货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表示,在这种多以宽幅震荡为主的行情中,大资金操作的团队表现得更谨慎,仓位较轻,以控制风险为主,而以小资金操作的个人盘手来说,操作起来较为激进。

  8月份以来,私募排排网有业绩记录的单账户期货产品(规模≥100万)共计244只,其中系统化趋势94只,主观趋势89只,复合策略25只,主观套利11只,主观日内11只,系统化套利10只,系统化高频4只。另外,244只单账户期货产品平均收益下跌2.08%,63只实现正收益,占比25%;132只产品收益为负,占比54%;另外有49只产品本月以来没有进行操作,收益为零。

  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整体而言,三大策略均表现欠佳,其中25只复合策略产品整体下跌1.25%,正收益产品占比28%;108程序化产品整体下跌2.09%,正收益产品占比28%;111只主观交易产品整体下跌2.25%,正收益产品占比22%。

  不温不火的商品期货市场

  面对不温不火的期货市场和火热的股票市场,林辉选择了不操作。

  “股票私募跟期货私募毕竟是两个领域。”林辉表示,作为期货私募,他有一贯的投资风格,且资金管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不可能从期货市场转入股票市场。至于8月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大幅下滑,他表示,由于期货市场是“散户市场”,所以个人投资者可能会有一部分因为行情机会而转入股市。

  某期货公司上海期货大厦营业部里,一位个人投资者透露,前期抓住了一波鸡蛋期货行情机会,8月下旬以来几乎把所有资金都挪到了证券账户。他认为,在股市沪港通正式推出之前,大盘有可能继续保持这种高位震荡、小幅攀升的走势,风险不大。

  这或许不是个例。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较7月份有所下降,以单边计算,8月份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1.88亿手,成交额为21.37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3.58%和25.94%,环比分别下降14.22%和1.03%。今年以来,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额连续五个月出现下滑。

  具体来看,8月份,上期所成交量约5348万手,成交额约4.2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4.45%和48.17%,环比分别下降16.73%和21.90%;郑商所成交量约5647万手,成交额约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9%和22.71%,环比分别下降19.90%和18.61%;大商所成交量约6147万手,成交额约3.2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52%和28.53%,环比分别下降12.09%和17.68%;中金所成交量约1691万手,成交额约12.0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89%和17.85%,环比分别增长13.57%和21.27%。

  显见的是,尽管8月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环比出现较大下滑,但股指期货仍一枝独秀,表现不俗。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股市回暖、交投活跃令股指期货交易量回升。另外,国债期货交易量增长也是一个推手,商品期货成交额下降非常明显,其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滑所导致的。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分析认为,8月份受国内股市大盘持续反弹和股票投资吸引资金的影响,期货市场投资资金出现部分外流,其中进入股票市场比较明显,这对8月份国内期货市场交投热情产生了一定的降温作用。

  “股市分流的影响比较大,8月份股市出现了过去一年多以来最大级别的反弹走势。再对比期货市场,很多品种在低位徘徊,缺乏投资机会,资金流出期货市场转向股票市场是不可避免的。”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表示。

  此外,还有市场专家指出,二季度实体企业资金压力较大,产业资金套保意愿下降,市场活跃的大部分是投机资金。

  王骏表示,三季度以来,期货市场行情发生较大变化,工业品和农产品期货均出现重心下移的态势,上半年上涨强劲的农产品纷纷出现下滑,只有个别品种依然抗跌;黑色建材产业链的铁矿石、玻璃、螺纹钢、焦炭、焦煤继续创新低,能源化工品种也出现回落,有色金属上冲乏力,贵金属小幅反弹。

  格林大华期货研发总监李永民认为,期货市场热度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期货价格回落,同样的成交量也可能导致成交额回落;大宗商品长期震荡,波动幅度小,资金的逐利性可能导致其外流,成交下降;目前已经上市的期货品种多为商品期货,专业性比较强,金融期货只有股指、国债期货,品种单一,难以保证交易连续活跃。

  需要指出的是,在没有“夜盘”增量的条件下,郑商所8月成交量、成交额同比仍大幅增长。程小勇表示,这可能与新品种硅铁、锰硅上市有很大的关系,这带来一定的资金增量。

  李永民还指出,8月份,受天气和进出口等因素影响,菜粕、菜油期货价格波动加大,吸引了大量套保资金和投机资金入市交易。值得一提的是,郑商所菜粕、菜油、菜籽为一个系列品种,方便投资资金进行套利交易。PTA1409合约多空分歧较大,多头认为PX价格较高,成本因素对PTA产生支撑作用,而空头认为PTA下游消费不畅,期价难以走高。多空双方各执一词,分歧较大,也促使大量场外资金介入。

  期货投资者结构亟待完善

  投资者忽冷忽热的行为重要原因之一是市场行情。从其他三个商品期货交易所来看,在目前国内已上市的46个期货品种中,8月份上涨的品种仅有15个,而下跌的品种多达31个。其中在上涨的品种中,胶合板期货表现突出,以39.23%的月度涨幅成为8月期市中涨幅最大的品种。另外,粳稻、鸡蛋、豆粕和塑料期货在8月份的涨幅也较大,其月度涨幅均超过10%。

  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监管层一直着力于大力推动市场创新、改善投资者结构,比如推动期权、商品指数期货上市,并在中国现有商品期货投资渠道的基础上,开发商品期货基金,引入机构投资者参与商品期货市场投资,改善商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

  目前,中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国外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中国以中小投资者以及一些散户为主。业内人士指出,市场忽冷忽热的根源即在于此。

  上述期货公司研究员表示,从国内期货市场今年前8月走势来看,全国期货市场15个品种上涨,其余31个品种是下跌走势。进入下半年后,国内期货市场呈现出“跌多涨少、农工齐跌、农产品走势分化、期指反弹、黑色加速下跌”等明显的特征。

  弘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吉东表示,由于期权属于较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其使用需要更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水平。而且,期权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它的推出更符合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更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所以期权的推出,将会有利于改善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将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外,上期所推进衍生品创新工作办高级总监范文韬此前表示,发展商品指数期货是商品期货市场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环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优化中国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中国证监会8月29日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1号——商品期货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有部分期货交易所正在为相关商品指数期货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做积极准备,而一些期货公司则早已捷足先登涉及好产品,寄望从中分羹。

  今年以来,监管层还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券商、基金等机构参与期货交易的政策,推动制定银行、保险、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机构参与期货交易的政策,为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市交易提供更多便利。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