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球股市阴云密布 A股能否独善其身

2014年10月17日 08:51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北京时间10月16日凌晨消息,周三美国股市收跌。欧洲股市暴跌、美国经济数据尽皆利空,令惊恐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盘中标普一度重挫3%,道指盘中一度暴跌460点。

  美股“崩盘”的惊险一幕上演之后,随后开盘的亚洲股市也是哀嚎一片,日本股市暴跌2.5%。这一轮暴跌无疑标志着全球股市的大修正,恐慌情绪持续蔓延。如今,欧洲、日本和美国股市分别从今年的高点下挫11%、10%、7%。全球股市暴跌的惨剧还在继续且愈演愈烈。

  归根结底在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造成的。欧洲经济今年以来多个经济体在零增长徘徊,欧债危机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欧央行货币政策疑似陷入流动性陷阱。日本经济的安倍经济学强刺激药剂已经失效,转而进入到持续性乏力,增长放缓,政府背负的沉重债务负担对经济影响开始发酵。

  不过,今年以来美国经济貌似在全球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然而,周三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竟然“奇差无比”:9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3%,预期增长0.1%,前值则增长0.6%,疲弱的零售数据可能导致第三季度美国GDP数据下修;9月PPI数据环比下降0.1%,预期增长0.1%,为2013年8月以来首次出现下跌,这一数据又引发了市场对通缩的恐慌;美国10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6.17,预期20.25,前值27.54,远远低于预期的数据也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这些数据在开盘前公布,直接导致美股大幅度震荡。欧洲的希腊股市出现9%的崩盘式暴跌也对美股乃至全球股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看出,全球股市阴云密布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经济放缓,复苏艰难,隐现通缩,债务危机重现,金融风险如影随形。特别是美国经济在一片向好声中刚刚公布的数据竟然与预期相差甚远,加剧了全球股市崩盘式下跌。

  那么,中国A股能否独善其身呢?中国A股7月启动以来,已经走出了一波令全球投资者羡慕的行情。随着全球股市暴跌的惨剧愈演愈烈,中国A股能否我行我素,继续风景这边独好呢?这必须从支撑股市的宏观经济面分析。

  从经济增速来看,多项先行公布的经济数据折射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应该比第二季度的7.5%有所回落。《经济参考报》10月15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9月全社会用电量仅同比增长2.7%,虽较8月回升4.2个百分点,却仍创下自2013年4月以来18个月的次低。进口数据仍不见根本性好转;9月PMI指数仍在50分水岭徘徊不前。数据疲弱显示国内需求下降,中国四季度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从物价水平看,9月份CPI同比上涨1.6%不仅超出市场预期,而且竟然低于美欧发达国家2%的一般通胀控制目标。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1.8%。

  从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物价回落至56个月新低,PPI连续31个月负增长,制造业领域面临通缩压力加大等经济现象看,似乎隐现通缩影子。

  国际经济不景气状态已经传递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就是使得出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出口对经济已经连续多年处于负拉动状态。欧美日经济如果走不出低迷阴影,那么,中国出口这驾马车跑起来就尚需时日。

  同时,从目前看,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一直维持平稳略降趋势,说明市场总体流动性充足,去年的“钱荒”已经不见踪影了。而另一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难融资贵情况。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作中国式流动性陷阱,即:市场不缺乏流动性,但流动性就是不流入到实体经济实体企业里。在这种情况下,盲目降准降息都是无效的。

  这就需要决策层拿出应对货币政策作用有限甚至无效的智慧。一个最佳选择就是财政政策应该发挥主要作用。要适度加大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项目、公共公益项目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加大减税降费甚至取缔一大部分收费项目的力度。一种情况是经济衰退时临时减税。临时减税最初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原因是这类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几乎没有可用于困难时期的超额储备。相关统计表明,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有效地增加了总需求,同时也可避免长期财政赤字。另一种情况是中央银行没有降低短期利率空间的时候。从中国目前情况看,应该尽快从营改增的结构性减税,转变到面对中产阶层以下以及实体企业的全面性降税,重点是降低间接税。

  总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是世外桃源、一枝独放;全球股市阴云密布,中国A股就很难独善其身、红日高照。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