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转型宏观”分析框架号脉市场

2014年10月20日 10:21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任泽平

  证券时报记者 杨庆婉

  今年以来,国泰君安研究所是看多的卖方机构中最“高调”的,常给出鲜明观点。5月底,曾在智囊部门工作的任泽平,加盟国泰君安研究所之后抛出全新的观点和分析框架,引起市场热议。

  任泽平从德日韩台等国家和地区增速换挡期经济形势研究入手,结合当前中国改革和转型两大阶段性特征,提出“新5%的经济增速比旧8%好”,并以“转型宏观”的分析框架,否定市场上“周期宏观”关于“改革无牛市”的论调。日前,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任泽平。

  为何新5%比旧8%好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已成共识,很多人因此看空A股市场,你为何认为“新5%比旧8%好”?

  任泽平:“新5%比旧8%好”是指未来通过改革构筑的5%增长平台,比靠刺激勉强维持的8%左右旧增长平台要好。旧增长模式破掉了、无效融资需求中断,随着无风险利率下降,产业升级之后股市走牛,加上居民生活改善,政府威信也将提高。

  举一个例子:韩国在1992年~1996年增速换挡期上半场拒绝减速,寄希望依靠刺激维持旧增长模式和8%以上的高增长平台,延缓出清,加杠杆负债循环,无风险利率高达14%,企业大面积亏损,股市长熊。

  1997年~2003年,韩国进入增速换挡期下半场,1997年金融危机倒逼韩国出清去杠杆,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至4%。韩国政府痛下决心推动改革,虽然2000年后韩国经济增速再也没回到高增长时代,只实现了年均5%左右的增长,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也大幅走牛。

  这是一个认识问题。只有认识到“新5%比旧8%好”,靠改革而不是靠刺激走出困境,才可能避免危机倒逼式调整。我认为,无论对体制内的决策者还是市场上的投资者,能否理解“新5%比旧8%好”是检验对当前经济形势是否有状态的标志。

  “新5%比旧8%好”破除了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越高越好的思维定式和迷信,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

  以新分析框架看股市

  证券时报记者:你认为内地当前的状态类似于德日韩台哪个发展阶段?

  任泽平:当前中国内地宏观经济最大的时代特点就是增速换挡,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引发劳动力成本上升、房地产长周期到来,并进入服务消费主导社会,技术简单模仿的空间缩小而不得不转向创新,我们面临着所有成功经济体都面临的增速换挡挑战。

  高增长时代回不去了,但是如果能够成功转型到5%左右的新中速增长平台也很了不起,德日韩台这些增速换挡期最优秀的“毕业生”才实现了4.5%。

  按照人均GDP来看,目前中国内地的发展情况类似于德国上个世纪60年代中、日本上个世纪70年代初、韩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按照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介于台湾和韩国之间,台湾是主动改革、经济转型期平滑过渡,韩国拒绝转型而后被倒逼改革。

  证券时报记者:市场上关于“改革无牛市”的论调颇多,你却提出不同观点,请问这种“转型宏观”的研究逻辑和框架是如何形成的?

  任泽平:今年我下海来到市场上后,发现当时市场上传统的“周期宏观”逻辑仍流传甚广:“只有经济复苏,股市才能走牛”、“因为增速下台阶,所以长期看空”、“改革无牛市”……这些守旧思维,误导投资。

  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转型和改革。经济转型期,挑战的不是观点,是框架。没有最好的分析框架,只有最适合的分析框架。“转型宏观”与“周期宏观”相比,适用环境不同,“转型宏观”适用于潜在增长率和动力结构改变时,比如1996年~2000年,2010年~2014年。“周期宏观”适用于潜在增长率(增长平台)和动力结构不变时,比如1992年~1996年,2003年~2007年。

  经济转型期,是“转型宏观”的王者时代,它系统地回答了增速换挡期的经济形势、结构性衰退与成长、改革宏调取向、大牛市催化剂、资产配置策略等关键性问题。

  “转型宏观”对研究员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挑战,需要打通长期与短期、改革与经济、宏观与中观、实体与货币等。如果不能采取“转型宏观”的大格局观看问题,局限于传统周期宏观思维,容易犯错,过去这些年屡见不鲜。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