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獐子岛对员工下封口令:不能乱说话 不乱给媒体讲(4)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1月10日 17:13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扇贝绝收被指祸起内部

  据当地居民称,苗种掺沙,始自公司内部的采购环节,其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对此,獐子岛镇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敏称,绝收事件中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但各个环节占比多少尚无法确定

  獐子岛接连否认投苗过程中掺沙,意在回应外界对其“公司层面套取募投资金”的质疑。据十余位当地居民称,苗种掺沙,始自公司内部的采购环节。

  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称,2011年底播的苗种,公司自己培育的占10%;从旅顺、海洋岛、大长山、小长山等地养殖户处采购的,占90%。

  综合当地居民的说法和公开报道,海洋岛向獐子岛集团供应了相当部分的苗种。多位当地人指称,2011年前后,在海洋岛负责收购苗种的,为吴厚刚的弟弟吴厚记。资料显示,吴厚记时任獐子岛集团养殖事业一部副总经理。

  2012年,《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扇贝苗种采购环节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报道称,收购苗种的业务人员,与养殖户达成私下协议,“每个筐里都压着砖头”,“每1亿元的苗种,实际可能只有6000万”。

  海洋岛的一位个体养殖户孙明(化名)称,他听说过此类事件的发生,“2011年前后,底播船上只有几个獐子岛的正式员工,其他的都是外来的劳务人员,一些事情比较好操作”。

  据孙明介绍,由于扇贝苗个头小、收购量大,獐子岛收购苗种时,往往采取抽检的方式,“比如抽出一筐的苗种,数一下有多少合规的,以此为标准,数数一共有多少筐,乘起来就是整体的数量。”

  综合多位受访对象的说法,如果养殖户打点好与收苗人员的关系,收苗人员会专挑养殖户事先安排好的苗种筐进行抽检,并多计算合规数量。

  对一些“注定”被抽检不到的苗种筐,养殖户在筐的底部放上沙子、海菜等异物,“滥竽充数”,“反正这些抽检不到”。

  孙明说,底播船结束收购苗种后,从海洋岛出发行驶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底播海域,“这时已经是晚上了,苗种往海里一倒,里面究竟有什么,谁都不知道了”。

  另一位养殖户有亲身经历。该养殖户称,2011年前后他卖苗种时,同样是一个计量单位,“獐子岛的收购人员,只给我计30多只苗种合格,而别人家的却能达到100只以上”。

  至于这些“潜规则”如何操作,当地一位消息人士张光(化名)说,他曾目睹海洋岛养殖苗种的老板,宴请獐子岛集团负责收苗的业务人员,“饭后还前往了娱乐场所”。

  一位獐子岛集团的前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他的一位亲属曾参与过收苗,“底播船停下后,就有养殖户主动送上中华烟,甚至是现金”。

  在张光看来,2011年的收苗环节存在猫腻,已是整个獐子岛“公开的秘密”。

  公开报道显示,海洋岛的一位养殖大户,2011年向獐子岛集团销售了2000多万元的苗种。新京报记者致电该养殖大户,在表明记者身份后,该养殖户随即挂掉了电话。

  前述海洋岛乡政府负责人,对当地养殖户向苗种里掺杂物的事情,称“不知道详情,但有所耳闻”。据该负责人了解,最近两年,獐子岛集团在海洋岛上负责收购苗种的管理人员,“几乎全换了”。

  据记者了解,众多獐子岛居民所诟病的“采购猫腻”一事,集中爆发于2011年前后。而本次绝收的百万亩海域,正是在2011年底播。

  11月7日,獐子岛镇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敏说,平日里,他也听到过周围群众对“采购环节”的议论。

  “没有问题是不现实的。董事长也承认,这次绝收事件中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张敏称,至于管理方面的问题,到底是出在苗种收购环节还是底播环节、各个环节占比多少,尚无法确定,“以后相信有关部门会进行调查处理。”

  “这次导致绝收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冷水团。”张敏说。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