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股市令人步步惊心 A股惨烈暴跌令全球瞠目

2014年12月10日 09:28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环球时报报道 特约记者 王一茗 李泉 记者 郑一真 张怡然】无论涨跌,中国股市最近都令人步步惊心!在前期连续上涨站上3000点后,周二,A股市场出现剧烈回调:沪综指大跌164点,跌幅5.43%,收盘于2856.27点,一天之中失守3000点、2900点两大关口,盘中振幅逾8%;深证综合指数也下跌4.3%,至1403.39点。更让人关注的是,当日两市总成交额激增29%至人民币1.243万亿元,单日成交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如果说中国股市真是一辆过山车的话,周二见证了人们把手伸向天空并高声尖叫的一刻。”英国《金融时报》9日报道称,中国股市大跌,大盘创逾5年最大单日跌幅。

  具体到各个行业的涨跌状况,当日领跌的是银行股,16家上市银行跌幅均超过5%,其中3只股票触及10%跌停板。而在这轮长达数月的上涨行情中,银行股曾是表现最好的类股之一。此外,军工股在近几个交易日强劲上涨后也遭遇重挫。

  人民币汇率和企业债同样遭遇数年来幅度最为惨烈的下挫。人民币兑美元周二收创四个半月新低,与中间价续创九个月高位形成背离,市场上看空人民币情绪加速宣泄,盘中一度跌破6.20元整数关口。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暴涨暴跌主要是资金问题,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太大变化,上市公司的情况也没有变化,股市却涨得很厉害,这是因为之前市场上淤积了大量资金,譬如影子银行体系里的资金,这些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可谓伺机而动。”赵锡军表示,最近在政策的引导下,这些资金进入市场,资金不断涌进自然会推动股市大幅上涨,但这部分资金没有长远预期,获利后就会退出,又引发股市下跌。

  暴涨之后又暴跌,各路机构纷纷归纳出“产业资本出逃”“中证登紧急发文加强企业债回购管理”等多种引发股市下行的原因。美国《华尔街日报》9日分析称,引发市场大跌的主要因素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由于新规要提高企业债券回购资格申请的门槛,引发流动性担忧,致使股市早盘遭遇抛售。

  对此,中国结算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通知针对新增入库的控制不会对市场造成实质性影响。且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对隔离,市场属性、投资者结构、资金偏好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股票市场应不会因此受到重大影响。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周二的股市暴跌,融券做空的动能释放出来是因素之一。券商股、银行股、两桶油累积的增幅过大,大量的散户跟进,这是中国股市最大的风险,大量散户有可能被套在这3个版块中。董登新认为,这轮中国股市的上涨主要是靠“疯牛”号召下的各路资金,包括存款、私募、融资炒股、卖厂炒股等。“上万亿的成交量都堆积在高位,像一辆超负荷运行的列车,跑不动了,在3000点左右会有个幅度较大的调整。”只有把两周交易堆积的筹码化解之后,股市才有可能继续清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整是必要的。

  有观点认为,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也是导致当日股市下跌的重要因素。对此,赵锡军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多的是决定明年的经济改革方略以及经济工作重点,是宏观层面,不会直接影响到这一天的股市波动。

  回调之后市场会怎么走?方正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敏表示,9日是本轮股市上涨后的第一次暴跌,一般首次下跌不代表行情真正的结束。《金融时报》也分析称,由散户主导的上证综指目前仍比一年前高出35%。但近期走势极受市场情绪影响,因此尚不清楚周二行情意味着中国股市中的泡沫已破,还是它只是继续上涨途中的一段小插曲。

  外媒分析称,在中国刚刚向海外资金开放资本市场之际,这种剧烈的市场震荡提醒了全球投资者中国金融状况的不稳定性。周二股市暴跌虽然突出,但并非完全出乎市场意料,因为蜂拥入市的散户投资者成了助推大盘此轮上涨的一支力量,中国股市前两周大幅上涨,已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市场。

  “中国的牛市就这么短、这么快、这么疯,一旦大家达成共识,牛市来了,就一哄而上,股市一步到位。很多潜伏的资金没有任何顾虑就进来了。”后面的走势主要观察这一轮的调整会达到什么深度。董登新预计,未来市场在2500-2900点之间会有多个来回的宽幅震荡,仍然是比较剧烈的调整。现在调整得越充分,将来市场继续延续牛市向前的可能性越大。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