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如何理解本次降息:降息不是中国版QE推出的表现

2015年05月13日 14:3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均下降0.25个百分点,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央行表示,此次降息的目标是为了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但也有人认为此举表明央行已开始了货币宽松政策,甚至意味着中国版QE的推出。

  降息的目的是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

  任何政策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反应,此次降息也不例外。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真实利率上扬,导致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上升。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本来就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这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系统性根源短期内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降低名义利率来维持真实利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上升。因此,本次降息的确是在营造一个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此外,虽然我国的贷款利率已完全市场化,但基准利率依然具有很强的信号作用,因此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具有积极意义。

  利用目前的经济形势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本次除了降息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措施是存款利率浮动空间上限进一步扩大,这是促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鉴于中国长期采取利率管制,同时政府规定的利率水平曾经远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因此,一般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市场利率的上升。在经济过热时期,资金需求过大,如果此时进行利率市场化,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对部分企业和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如果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利率市场化,由于资金需求本就不大,因此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不大,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也就不大。如果此后经济基本面改善,利率就可以按照市场供求随着经济形势一起变化,恢复正常的利率波动。去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较为充裕,市场利率不高,此时放开基准利率不会导致利率的大幅度攀升。因此,目前是中国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时机。

  到目前为止,央行已进行了三次降息,每次降息都伴随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扩大,因此利率市场化的程度每次都有所提高。一旦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大到商业银行不愿选择边界点的程度,就可以自然取消这些限制,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降息不是中国版QE推出的表现

  许多人认为降息是中国版QE推出的表现。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欧洲、日本都已采取了不同版本的QE,因此有人觉得中国也该这样,尤其是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

  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没有弄清QE的意思以及QE实施的前提。所谓“QE”,也就是量化宽松政策,是通过大规模货币数量扩张来刺激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前提是经济已陷入流动性陷阱,利率已触及底线,降无可降。在此情况下,由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失效,货币政策当局无法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因此只能通过数量扩张,并依靠货币政策的非利率传导机制来刺激经济。因此,QE与降息不相容,有降息就不可能是QE。而本次央行恰恰就是降息,降低的就是利率,这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还是有效的。所以,只要调整的是利率,依靠的是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就肯定不是QE。

  防止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如前所述,QE实施的前提是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一旦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就将失灵,就只能采取QE来刺激经济。而QE所依赖的货币政策的非利率传导机制可靠性很差,往往需要超大剂量的货币供给才能起到一丁点儿效果,时间一长甚至会无效,货币当局将面临无从下手的局面。这就是美国、欧洲、日本目前面临的困境。美国近年的QE是在利率已降到接近零的情况下实施的。利率接近零,意味着企业投资成本非常低,也意味着企业采取投资项目的收益率非常低,投资的质量很差。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利率提高,这些投资项目中有一部分就会亏损,甚至成为烂账,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有鉴于此,我国应严防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编辑:张司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