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亚洲股市喜气不散 整体表现较好

2015年05月19日 13:11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最近一段时间,亚洲整体股市都透着喜气。

  5月的第一周,东南亚多国股市上涨,全球市场信心改善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股市中止了连跌走势。第二周,受中国降息以及美国就业数据强劲的提振,亚洲股市再度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5月14日,美国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普遍疲弱,这促使日本和台湾主要股市均跟随美股走低。其中,日本股市跌至1个月的低位,日经225指数收盘报19570.24点,跌幅为0.98%。

  股市震荡在所难免,但综观整个亚洲股市,未来一段时间,利好因素明显。

  整体表现较好

  5月以来,亚洲股市整体表现较好。其中,韩国、日本涨势明显,东南亚各国股市也出现上涨。以日本为例,日经股指4月一度突破20000点大关,创15年来最高点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云指出,此前,日本股市持续走好得益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持续进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使每年的基础货币宽松规模扩大到80万亿日元,同时养老基金入市;二是中国游客很大程度上补足了日本内需。

  刘云指出,“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靠货币拉动股市,再拉动消费。但是,日本是一个内需不断下降的国家,所以这种拉动也是很“虚”的。日本大部分的内需是靠中国等国外游客的消费来补足,2014年日本国内内需的43%是由旅游及相关消费带来的。

  而对于日经股指在5月14日的突降,刘云坦言,这是受美国经济影响,美国最近的各项经济指标表现得不太好。

  此外,韩国股市则在近期保持平稳。韩国媒体称,中国经济的强大影响力已经使得中国股市变成韩国股市的先导。此外,中国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都对其他发达国家股市有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尽管国内股市与国际股市的走势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的影响力。近期,中国股市上涨吸引了大笔资金流入市场,而资金的流入又进一步刺激股市上涨,这也使得一些国家看好中国股市。

  尹中立表示,现在的股市与经济已经没了绝对的关联性。

  刘云也指出,一般而言,国家经济与股市的形势是不同的,这从日本就可看出来。股票市场主要还是要看资本的流入,中国近期有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游资必定会大量涌入股市,从而带动股市增长。当然,游资的进入也表明国际看好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

  刘云指出,亚洲股市的整体回升主要还是全球推行量化宽松带来的,也就是美日欧的集体量宽造成的结果。而中国放宽利率会使经济出现一个上行的预期,这一预期或将带动亚洲整体股市走好。

  中国的利好因素

  中国股市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一倍,中国决策者正试图在刺激经济与避免给股市增加更多泡沫之间取得微妙平衡。来自中国的利好因素不断。

  刘云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燃起了整个亚太地区的发展希望,这也对亚洲股市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包括香港在内的不少媒体都在谈论“一带一路”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利好作用。

  “此外,亚投行成立之后,1000万亿美元的初始资本也将带动整个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的新时代。”刘云指出,这次亚行年会也提出要征资扩股,即把原本的发展基金转化为股本,同时开展PPP模式(公私合作)。

  目前,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都在进行积极的政策调整。

  刘云认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创造力和潜力无限的国家。目前,中国东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西部还很落后,很多产业都没有发展起来,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此外,创新也是一种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这些因素的激活,中国能实现更大的经济增长。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周期已经从欧洲回到了亚洲,可以说,亚洲时代正在复苏。刘云认为,这是不可逆的潮流。“此前经济危机使亚洲的经济发展受到干扰,但当‘一带一路’这样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出来后,亚洲已经逐渐进入了发展轨道,这是美国、日本等国家不能阻止的。”

  但是,刘云也提醒,虽然亚洲股市的振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亚洲经济的活力和新兴的动力,但也要警惕股市暴涨、游资大进大出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未来世界经济相对而言并不稳定,很可能还会出现经济下滑和反复的可能,在这一前提下,亚洲更需要落实外汇储备互换协议。

  刘云还指出,在整个亚洲金融稳定的过程中,人民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发挥稳定地区金融的作用,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升地区影响力的必要环节。

(编辑:中国商务新闻网 www.comnews.cn)

【编辑:张司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