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如何推动创业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引擎

2015年06月09日 09:20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十三五时期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望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也同时进入了众创时代,包括今年以及整个十三五期间,创业创新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引擎。

  去年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两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眼下,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战略背景下,我国正在兴起新的创业创新热潮,以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以及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新创客”积极涌现,用户创新、草根创新、蓝领创新、众创空间等新的创新形式层出不穷。

  从客观条件看,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深刻改变着社会各领域,促进人们投资和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形成新产业新业态的产品和服务。从制度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广范围内加快流动。

  创业创新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在这方面,美国微软的比尔·盖茨、中国阿里巴巴的马云就是创业创新成功的典范。盖茨和微软创造了20世纪科技业神话,在这个创业过程中,盖茨不是靠幸运取得成功的,微软也不是建立在偶然基础上的软件帝国,而是靠非凡的事业心和进取心、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异常敏锐的市场嗅觉。马云创业成功也绝非偶然,而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那是信心与实干的结果。但纵观有的地方领导人和企业领袖,却往往将创业创新当口号、当标签,大做表面文章,以为这样就可以赶时髦,吸引眼球,紧随时代潮流,实际上都是虚假、浮躁和花架子作祟。而浮躁和花架子,不仅会让创业者急功近利,而且容易使创业者走向迷途,如此一来,其创业创新自然就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国家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形势下,要让接下来的时间乃至整个“十三五”时期的创业创新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引擎,必须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严格按照政府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精神办事。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发布并实施。该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创业群体高度活跃,以创业促进就业,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为实现此目标,该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这就需要广大创业创新者,要严格按照政府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精神办事,力争完成所规定的目标任务。

  其次,提高政府部门创业创新服务质量和水平。包括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总结推广各类孵化模式,加快开展创客空间,实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政策,鼓励全国闲置厂房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所,鼓励企业由传统的转型为新型创业平台;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力争年内出台推正“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意见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方案,实现“一照一码”,支持各地放宽条令限制,推动“一址多照”,清理非法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下放相应的行政许可事项。

  再次,加大对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的服务意识,增加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的资金投放,尽快研发和推出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的产品模式,改进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的服务方式,降低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的融资成本。特别是要通过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创业版的资本市场改革、规范发展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探索进一步开展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大力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投资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编辑:吕思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