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消费或成为稳增长的新动力

2015年06月16日 11:2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要同时发力了。

  继以基建和公共设施建设拉动投资、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产能“走出去”后,中央开始挖掘消费领域潜能。6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

  所谓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风险较高,在试点阶段的业务将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

  目前,这一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已日趋成熟,但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北京、天津、上海、成都4地获批设立1家消费金融公司。4年后,试点城市缓慢扩围,新增沈阳、南京等多个城市。

  那么,中央为何在当前全面扩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呢?

  首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正在逐步转变。此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推崇“勤俭持家”和“量入为出”,预支未来收入与上述理念不符。加上社保体系的不完善,房价、医疗、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为确保生活质量和应对风险,预防性储蓄成为必然,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受众有限。

  但是,随着银行信用卡支付的普及,京东白条、阿里“花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渗入,传统消费观念逐渐被颠覆,人们对于提前消费一事不再心存恐惧。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基础更加坚实。数据表明,消费金融领域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元。据其预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17年整个市场将超过27万亿元。

  其次,中国个人征信体系逐步健全,有助于规避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风险。此前,尽管我国征信系统建设已有初步发展,企业征信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提高,但离建设诚信社会的整体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因此,消费金融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也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增加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并导致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以降低损失,从而会引起“逆向选择”,使得借款人基本都是有信用瑕疵的群体,让消费金融公司的借贷市场沦为“柠檬市场”。

  但是,随着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建立了市场化的个人征信系统,这一死角将被填补。消费金融公司原本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也正是意识到了互联网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即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与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共同列为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对象。

  当然,中央此时再提消费金融公司扩围不仅仅是因为市场和配套条件日趋成熟,更重要的是看重其对当前我国消费能力的提升作用。通过发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消费金融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销售和产品需求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特别是在目前出口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启动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和未来转型的方向。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中央就曾明确指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强调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而消费金融正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说社保等机制日益完善可缓解消费者“有钱不敢消费”的担忧,那么发展消费金融将改善“没有钱消费”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所提出的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是在此前一二线城市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扩围,重点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为挖掘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带来了机遇。

  这些城市尽管规模不大,却在逐步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居民贡献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35%的社会零售总额和21.2%的快速消费品。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地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消费模式从此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发展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消费金融在释放消费潜力、激活需求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可以预期,随着消费金融公司从试点到扩围再到全面放开,其也将根据老百姓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而形成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业务模式。而不断成熟的政策机制也将促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成为现阶段稳增长的新动力。

【编辑:刘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