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蓝筹股护盘坚决题材股反弹积极

2015年06月24日 10:36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记者 汤亚平

  昨日沪深两市盘中巨幅震荡,股指短期在60日均线处获得支撑,重返4500点关口。从目前来看,牛市尚未走完,中级调整后需要合适的策略来应对。复盘分析昨日走势,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蓝筹股护盘意义大

  沪指昨日早盘承接节前调整走势,一度跌破60日均线支撑,盘中一度近400股跌停,先后跌破4400点、4300点,一度逼近4200点,最低探至4264.77点。午盘之后,金融权重股奋力护盘,指数再现“V”型反转,沪指震荡拉升收复4400点、4500点,剑指4600点。盘面上,金融、军工、航空等蓝筹板块涨幅居前,国企改革概念再度活跃。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大盘200多点的逆转,主要力量来自金融等权重板块的护盘。对此,投资者作了以下解读。

  其一,目前牛市基调未变。经济转型与货币宽松等条件未变,国企改革与国有资产证券化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转型与改革”仍是牛市最大的主题,调整只是运行轨迹发生了变化。

  其二,“牛转熊”的担心是多余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股市随之攀升是必然。

  其三,市场平均成本抬高有利后市反弹。随着沪深股市换手率的高企,A股市场动态平均成本已经上移到沪指4500点以上,因此,如果不是彻底看空市场的话,继续利用权重股打压的空间有限。

  其四,新基金进场良机。此轮暴跌源于证监会、银监会针对场外配资的高压态势,大量的融资盘平仓形成恶性循环。短期超跌之后会有修复性行情,最近一两个月新成立的基金同样需要建仓,市场短期做空力量宣泄完毕之后仍会继续上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今年以来成立新基金362只,首募规模合计9154.99亿元。而6月首周发行新基金达63只,新成立基金规模在6月突破万亿大关。

  其五,本轮牛市的大形态还没有破坏,但4500点不免存在反复整固。如果指数在此点位企稳,那么回笼打新资金就会陆续进场,后续重拾升势概率加大,而主力在连续暴跌后,此位置“黄金坑“有望逐步形成。本周起数万亿元的新股申购资金即将解禁,其中大部分将回流二级市场,将成为稳定盘面的重要因素。

  题材股或成反弹先锋

  此轮反弹行情,创业板仍是龙头指标。昨日A股主要指数中,创业板指涨幅最大。采访中,多数投资者还是相信后期中小市值板块、低价股将先于主板企稳反弹。因此,牛市仍在继续,每一次调整都是布局的良机,但在牛市新阶段,相关个股的选择将显得更为重要。

  从上半年基金发行风向看,今年以来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中,“转型”成为发行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在产品名称或招募说明书中体现出其投资聚焦国企改革、产业升级、“一带一路”、健康医疗、信息产业、军工环保等主题的基金占比超过七成,其中尤以新兴产业主题最热。

  从当前基金热销的特点看,最新的基金销售热点集中于国企改革主题。对政策层面的扶持预期比较高,又恰逢市场出现风格切换的苗头,总体看国企改革行情还能走得更远,市场资金对这个主题的投资热情相对较高。

  把握牛市节奏是关键

  市场本身需要消化风险,个股疯涨过后需要休整,但增量资金还会再次进场,发生变化的不是牛市,而是牛市的节奏。股市要从快牛转向慢牛,就不可能像上一轮牛市那样出现“大象起舞”。

  事实上,上一轮牛市中,公募基金是绝对的做多主力,在后半场的“蓝筹泡沫”行情中,公募基金主导了牛市下半场。而如今,股市投资者结构变化:一是以前受限于特有的交易规则,公募基金在参与中小盘成长股上并不占优;二是公募基金的市场地位早已不及往日强势。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私募基金认缴规模达3.48万亿元,实缴规模达2.68亿元,其中管理规模在20亿元以下的11954只,20亿元至50亿元的202只,50亿元至100亿元的73只,100亿元以上的56只。上一轮牛市经验表明,33只百亿级新发公募基金是牛市行进阶段的重要指标。而本轮牛市56只百亿级私募基金更应该是牛市不会轻易结束的重要指标。

  普通投资者对市场节奏的把握上确实显得后知后觉,现在还有很多人对上一轮“牛转熊”被套的教训仍然心有余悸。对于他们而言,在关注反弹力度的同时,还是重个股轻指数,对于前期累计涨幅较大的个股,反弹仍是减仓良机。应该提醒的是,在“择时比择股”更重要的证券投资中,把握市场的节点对于个人投资同样重要。

【编辑:张司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