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调整亟待冷思考 “组合拳”安抚恐慌心

2015年07月06日 15:3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自6月12日以5178.19点刷新上涨新高后,股指一路下挫,周K线上收出三根大阴线,连续下破4200点、4000点、3800点等多个重要关口。由于调整的速度过快,大部分投资者尚未做出操作便已大幅亏损,市场情绪也从极度亢奋转为极度恐慌。业内人士指出,融资盘、配资盘、获利盘在恐慌情绪下的集中抛售造成了市场非理性下跌。从目前来看,利好政策不断加码有望缓解投资者的恐慌心态,伴随着投资者情绪的修复,大盘有望震荡企稳。不过,大跌之后更需要投资者“冷思考”,以更加理性的策略应对后市。SourcePh">  

  期指暴跌后现暖意

  自6月下旬以来,伴随A股市场的大幅下挫,股指期货市场也出现一段长时间的单边暴跌。相对于现货市场,期指市场整体更出现常态化的持续贴水。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周五A股再度重度跳水的背景下,当日三大期指品种主力合约在收盘却全线出现了小幅度升水。分析人士指出,在管理层多项救市举措叠加效应逐步显现、期现货杀跌动能大幅衰减的背景下,短期期指市场或有望与现货市场联袂迎来阶段性走强。

  期指扭转贴水格局

  由于上周五之前各项救市举措未能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7月3日沪深股市再度出现暴跌。当日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等两市主要股指均再次出现5%左右的猛烈下跌。在期指市场上,尽管主要期指品种主力合约当日也普遍遭遇重挫,但至收盘时纷纷出现1%左右的升水。这也是本轮A股瀑布般下泄以来,期指市场首次出现主力品种全线升水的状况。

  来自WIND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6月中旬至7月3日,伴随沪深股指的持续暴跌,三大期指品种主力合约的贴水,成为市场常态。其中,期指主力合约IF1507多数时间均处于贴水状态,并在6月26日、6月29日及7月1日三个交易日盘中,一度出现高达200点以上的巨幅贴水。而期指IH1507合约在此期间相对现货指数的表现,则要强于IF1507,其单边升水或单边贴水的状况交替出现。近两周时间内,IH1507合约最大升水幅度超过70点,最大贴水幅度也达到80点以上。此外,在中证500股指期货方面,IC1507合约自6月中旬至今几乎绝大多数时间内均处于深度折价状态,期间最大贴水幅度一度超过1000个指数点或11%,空头力量几乎完全主导了近两周中证500期指市场的运行。

  结合期指市场以往的运行历史经验,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期指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反映出A股现货市场在经过前期猛烈杀跌后,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此外,进一步从上周末的消息面来看,市场信心也同样有望出现实质性修复。

  做空动能料已衰减

  在此前三周两市主要股指普遍已暴跌近30%的背景下,对于未来短期期指市场的走向,主流机构普遍认为,短期市场做空动能已渐衰竭,A股市场进一步下跌概率不大。

  对于短期市场表现,瑞达期货表示,在新股申购暂停、市场情绪缓慢修复、预期政策利好托底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本周蓝筹板块波动下行空间不大。在中证500等中小盘股板块方面,考虑到市场情绪未稳,在高市盈率压力下,市场预计还会反复筑底。

  此外,结合多空主力席位对比,中信建投等机构也表示,短期市场存在反弹需求。从期指各品种总持仓量的大幅下降的角度看,方正中期指出,历史上境外期指市场在现货市场持续暴跌而持仓量猛烈下降之后,往往都会迎来阶段性底部,因此短期内A股市场也有望出现较大幅度反弹。

  对于后市具体板块表现方面,方正中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上证50指数波动性预计将较上半年有所下降,平稳上涨预期较强烈。中证500指数板块个股虽有成长预期,但由于市场对其看法分歧较大,多空交锋激烈幅度会有所放大,目前仍仅适宜波段投资。

  快速杀跌防不胜防

  5月以来,股指步入加速上涨阶段,一举冲上5000点后,并未做任何有效调整便又向5100点发起冲击,6月12日以5178.19点刷新上涨新高后,股指突然上演高台跳水,在随后的14个交易日里收出10根阴线,有10个交易日沪综指下跌超过百点,有5个交易日的调整幅度超200点;4根阳线中,仅有2个交易日涨幅超过100点。从周K线上看,沪综指已经连续三周下跌,周跌幅分别为13.32%、6.37%和12.07%,4800点、4500点、4000点等多个重要关口相继告破。上周五沪综指跳空低开,早盘便快速杀跌,最低下探至3629.56点,此后维持窄幅震荡,午后伴随着承接力量出现,股指震荡反弹,一度翻红,最高上探至3927.13点,不过好景不长,尾盘一轮快速跳水再度将股指拉回到3700点下方,报收于3686.92点,下跌225.85点,至此半年线也确认失守。

  从行业板块来看,6月15日以来,28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全线尽墨,申万银行指数调整幅度为9.93%,小于10%。申万采掘指数跌幅为17.29%,小于20%。其余26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跌幅均超过20%,1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跌幅超过30%,申万国防军工、商业贸易和通信跌幅居前,分别为39.53%、38.94%和38.78%。由此来看,本轮的大调整并无明显的领跌品种,除低估值的银行股外,也并无典型的抗跌品种。

  从个股来看,6月15日以来正常交易的2468只股票中,有2363只股票出现下跌,占比达到95.91%,其中全信股份、华鹏飞、鸿博股份、京天利等490只股票跌幅超过50%,股价被腰斩,1925只股票跌幅超过30%,2306只股票跌幅超过10%。

  分析人士指出,本轮行情回落的导火索是年中阶段资金面紧张、新股扩容过快等,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市场此前上涨过多,积累了大量获利盘。杠杆资金的运用在前期加速了股指上涨,在市场回落时也发挥了助跌效应。从下跌过程来看,这波大调整发生在14个交易日里,短期的快速下跌让投资者防不胜防,随后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升温,盘中个股的跌幅继续扩大,前期强势股强力补跌更是对市场信心造成了打压。

  政策加码化解恐慌心

  此前,管理层虽连发多重利好,包括降准与降息并用、降低证券交易成本以及允许券商弹性处置两融账户等,上周末政策继续加码,铸就政策底化解恐慌心正在逐渐获得共识。

  7月4日晚,上交所公布了安记食品、读者传媒、思维列控等10家公司暂缓发行的公告。深交所刊登万里石、三夫户外等18家公司暂缓发行公告。这28家公司公告称,因市场波动较大,出于审慎考虑,发行人暂缓后续发行工作。原披露的发行时间表将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21家证券公司召开会议,决定以2015年6月底净资产15%出资,合计不低于1200亿元,用于投资蓝筹股ETF。上证综指在4500点以下,在2015年7月3日余额基础上,证券公司自营股票盘不减持,并择机增持。

  市场人士指出,在市场大幅下挫时,通过政策加码对冲市场风险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手段,股票市场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之一,需要政府的逆周期调节。在股市过热的情况下增加IPO供给、严查场外配资是正常的,那么在股市暴跌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减少股票供给也具有其合理性。在政策底被逐步夯实的背景下,恐慌情绪也将逐渐出清,后市震荡企稳料是大概率事件,对于市场企稳时点的判断,建议投资者重点观测成交额和强势股两个指标。

  一方面,前期在融资大幅加杠杆、配资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沪深两市成交额不断刷新历史天量,连续超过2万亿元,这并非是一种常态。短期快速下跌之后,融资盘、配资盘损失惨重,其高位抛压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场的调整幅度,加重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不过,7月以来,市场成交额已经出现连续萎缩,7月1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1.53万亿元,7月2日沪深两市成交额降至1.29万亿元,7月3日沪深两市成交额降至1.15万亿元,连续缩量下跌意味着底部承接力量不足。值得注意是,这也使得市场成交额回归正常,后市止跌后需要在底部缩量反复震荡,才能确认企稳,为下一轮的震荡反弹积蓄动力。

  另一方面,前期强势个股补跌告一段落。在本轮杀跌初期,以国资改革股、电力股、交通运输股一度表现抗跌,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市场人气。不过好景不长,在连续大调整后,前期强势股连续跌停,遭遇补跌。这部分品种短期震荡企稳不仅显示杀跌动能明显弱化,而且也是短期杀跌结束的标志。

  两策略应对后市行情

  业内人士表示,按照既往经验,当政策底已明确确立后,市场底应该也在不远处,即使牛转熊,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必然有一波反弹行情。“大调整”后大部分资金已经出现明显浮亏,“大调整”后如何操作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建议投资者以两种方式来应对。

  第一是针对手中持有的被套绩优股,进行盘中T+0操作。这部分股票质地较好、具备业绩支撑,通常是牛市中长线品种,但短期在遭遇恐慌性杀跌后,出现大幅浮亏,此时割肉离场自然心有不甘,但再度加仓又害怕新一轮的杀跌出现,使得投资者格外纠结。针对此类品种进行日内T+0操作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日内高抛低吸的方式,可以逐步降低成本,减少亏损金额,等待随后的反弹。

  第二是针对短期看好的弹性品种缓步加仓,快进快出。今年二季度以来,市场出现一波快速上涨,整个市场陷入到莫名的亢奋中,把仓位开到最大、把摊子铺到最大成为应对全面牛市的最好策略。不过随后市场风云突变,股指连续下跌,使得全仓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在反弹尚未确认的情况下,此时再次把仓位迅速放大来博反弹缺乏理智。泥沙俱下之后,精选弹性较大的个股缓步加仓方是正道。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