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资本市场正经历“犇市、牪市、牛市”去牛化

2015年07月14日 10:3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章俊

  证券时报记者 梁雪

  ——访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副总裁章俊  

  近期股市大起大落,市场对此轮牛市的界定产生分化。摩根士丹利华鑫副总裁章俊提出,中国此轮牛市正经历“犇市、牪市、牛市”去牛化的路径,A股市场终将进入相对稳定的慢“牛市”。

  章俊说,从“犇市”的“犇”来看,是“流动性牛”和“杠杆牛”者两只快牛, 抬着“改革牛”这只慢牛一路狂奔,从而造就了此前A股的暴涨。

  A股市场去牛化

  证券时报记者:最近几周,股市出现罕见的大幅波动,您对此怎么看?未来的走向是怎样的?

  章俊:在我看来,A股此轮牛市经历了“犇市、牪市、牛市”的过程。

  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这轮暴涨行情,我觉得较难用一个简单的“牛市”来界定。因为,市场快速上涨的背后并不是单一推动力,而是一个多重复合推动力,这包括预期下的“改革牛”、实际层面的“流动性牛”,以及“杠杆牛”的三重驱动,所以用“犇市”来描述这波行情。

  具体说来,从各国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而引发金融危机的经历来看,“流动性牛”和“杠杆牛”从来都被证明是“快牛”,而绝非“慢牛”。因此,从“犇市”的“犇”来看,是“流动性牛”和“杠杆牛”者两只“快牛”, 抬着(或者说绑架了)“改革牛”这只“慢牛”一路狂奔,从而造就了A股的暴涨。

  随后,此轮行情连续大跌,始于证监会清查场外配资。根据目前的政策面和市场反应,“杠杆牛”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将不再是驱动市场的因素,从而,“犇市”开始变成“牪市”,即杠杆牛离场。

  回顾此轮行情的发展,央行的货币政策离场对A股市场短期内的轨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三、四季度实体经济在货币与政策“双宽”的支持下出现明显企稳,股市也逐步稳定,央行货币政策随即极可能转向中性,即“牪市”中的“流动性牛”离场。剩下的就是基于经济转型的“改革牛”市。以“改革牛”一己之力是否能拉动A股市场重新获得上涨的动力,我们认为还是要取决于改革的成效和投资者的信心。

  步入相对稳定慢牛

  证券时报记者:在经历A股市场大幅波动之后,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良性、健康地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章俊: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建立“一行三会”协调机制,或者成立凌驾于这几者之上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在目前混业经营大趋势的背景下,显得十分迫切。

  第二,此外,经历了此次A股市场大幅波动,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资本账户开放”这一命题。央行此前在各种场合曾表示,将在今年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进度,力争在年底之前实现资本账户的基本可兑换。从全局考虑,毋庸置疑,因为,目前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有诉求,这涉及“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相关事宜。

  但是,我认为,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来倒逼国内金融改革的潜在风险巨大。理顺国内利率和汇率机制,推进改革银行体系,并建立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开放资本账户所需的先决条件。再从外围环境来看,美元进入二战以来的“第三轮大升值”,据以往的经验,新兴市场国家在资本外流的过程中都面临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存在结构性经济问题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的经济体。中国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加大资本账户开发,无疑会提高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程度。所以说,监管层需慎重评估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特别是针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不宜过快放松。

  第三,与成熟市场相比,A股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占比过高。监管机构在规范投资者行为的同时,需特别注重和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的“改革牛”是建立在实体经济转型的基础上,换而言之,“改革牛”是需要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在改革措施真正落实、经济转型初见成效之前,资本市场还是要慎谈“改革牛”。

  证券时报记者:对于今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您怎样看?

  章俊:预计今年8、9月份,经济会企稳。初步判断,经济已经于6月触底,伴随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宽”影响下,三季度经济将呈现企稳迹象。

  因此,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实体经济将在货币和财政政策“双宽”支持下,出现明显企稳迹象。鉴于企业盈利改善要滞后于经济周期一两个季度,那A股市场在四季度末和明年一季度将获得企业盈利改善的支撑。

  当然,对A股市场而言,将可能再一次出现调整信号,因为这意味央行货币政策可能会转向中性,即“牪市”中“流动性牛”的离场。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