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美百亿收购黄光裕门店 黄光裕控股国美超55%

2015年07月28日 07: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27日宣布,将向黄光裕收购未上市的国美门店资产,总金额超过110亿港元。该笔交易后,黄光裕在国美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将超过55%。目前黄光裕尚在服刑期间。国美电器本次收购的资产大多位于国家经济产业扶持带和二、三级城市,目标公司在中国181个城市拥有578家门店。

  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向整体上市又迈进了重要一步。昨天国美电器向投资者召开说明会,宣布拟收购黄光裕未上市的国美门店,即控股股东将非上市零售网络和供应链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交易总对价为112.68亿港元。通过这次收购,之前未在国美上市公司的近600家国美门店将实现上市,至此全国各地的国美门店以及幕后的供应链将全部纳入上市公司。加上数月前国美已先期对大中电器完成了资产收购,国美旗下的家电业务将全部被纳入上市公司。

  收购

  上市公司仅是“半个国美”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此次收购完全源自国美的“历史遗留问题”——尽管国美早在2004年即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当时上市的仅是“半个国美”。目前国美上市公司仅包括全国269个城市的1100多家门店,另有181个城市的近600家门店并未纳入上市公司,即便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有半数门店并不属于上市公司。此外,目前浙江、湖南、山西、黑龙江、广西、河北、新疆、内蒙古、江西、贵州等省的所有国美门店也都不属于上市公司。

  其实从国美披露的数据来看,这些多处于二、三线城市的国美门店的经营业绩与上市门店并不相上下甚至还略强:2014年非上市门店综合毛利率达到18.8%,净利润2.85亿元。国美集团财务总监方巍昨天向北青报记者表示,这些非上市门店多处于当前国家大力发展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京津冀经济区、东北-蒙东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等,很多地区的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因此发展潜力都不容小视。

  据知情人士介绍,当初国美上市时,家电连锁的黄金业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为了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国美很多在非一线城市的门店并没有被纳入其中。不过目前看来,随着大城市家电销售的增速放缓,更多的业务和利润反而开始来自于二、三线城市。此次国美酝酿收购这些门店也是希望这些地区成为未来国美上市公司的新盈利点。

  利好

  部分上市影响国美运营效率

  虽然此前国美的非上市门店也是由国美上市公司托管经营,但碍于关联交易的规范,双方每年的关联交易金额都会达到上限,无法充分实现整合运营。比如,目前家电厂家与国美签订供货合同,都要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分别签署,影响实现合力。

  此外,目前国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门店在商品配送、物流、售后服务等方面也无法最大限度实现整合运营。比如国美在某地有一个仓库,本来其仓储物流可以辐射周边的20个地区,但由于其中一些地区属于非上市部分,那么仓库在这些业务上就要考量关联交易问题,有时并不能按最高效的模式来运营。

  影响

  黄光裕对上市公司控股将超55%

  在此次对价交易中,国美电器总共要向黄光裕付出112.68亿港元的代价,约合90亿元人民币。对于这一价格究竟是高是低,外界评价并不统一。不过可以作为参考的是,当年黄光裕从张大中手中收购大中电器的60多家门店共付出了36亿元人民币的代价。

  另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对于这桩110多亿港元的交易,其实黄光裕真正到手的现金十分有限,仅为22亿港元,约占交易金额的四分之一。其余部分则将以股份和认股权证的方式支付,包括62亿股新股和最多25亿股的新股认购权证,其中认股权证需在国美股价达到2.15港元才能行权。尽管到手现金不多,但在这桩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对国美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可由目前的30%多大幅提升至55%以上,大大增强了对国美上市公司的掌控能力。

  分析

  “大一统”成国美最高指示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全面整合国美门店资源和运营链条,同时彻底打通线上线下业务已经成为目前国美内部的最高指示。在经历了之前几年的低谷之后,国美的业绩近两年已全面回暖,并重新坐稳国内最大家电零售商的地位。也正是因此,国美的主要精力也从“业绩维稳”转向了新的战略布局。在此次酝酿收购非上市资产之前,国美已经先期对电商业务与线下门店业务实现了管理团队的整合,近年来成功实现国美线下业务扭亏并逆市增长的高管团队已经全面接手对国美在线的管理。未来国美的各地门店和线上线下业务也将彻底实现“大一统”。文/本报记者 张钦

【编辑:袁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