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踏上半年收入51亿 有望晋级百亿俱乐部

2015年08月06日 07:5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安踏(2020.HK)今日公布上半年业绩,收益5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4.0%;股东应占溢利9.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2%。

  如果下半年延续上半年的增速,2015年,安踏有望成本为本土运动品牌中第一家迈过收入100亿元门槛的企业。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耐克和阿迪达斯,都是跨国品牌。

  安踏离创造历史记录并不远。安踏2015年四个季度的订货会都已经完成,其中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订货会的订货金额都实现了按年录得低双位数的升幅,此前2015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订货会也是类似的表现。从订货会的表现来看,安踏2015全年实现业绩大幅增长已经打好了基础。

  在本土运动品牌中,安踏原来排位是在李宁之后。北京奥运会后,国内运动用品市场增长乏力,李宁、安踏等本土品牌都经历了存货积压的难题,相比较而言,安踏恢复的速度更快,成功实现了业绩的V型反转,在收入规模上已经超过其他本土品牌,成为龙头老大。

  安踏快速从谷底反弹,对自己的定位清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安踏的定位就是一个专注于大众市场的功能性体育用品品牌,这是很务实的策略。

  包括安踏在内,本土品牌的市场根基在国内二三线甚至更低线的市场,要在这些市场能站住脚,性价比是王道。

  特步国际董事局主席丁水波此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使用同样的面料,由同样的工厂生产,但是本土品牌产品的价格只有跨国品牌的1/3,保持性价比的优势,是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竞争中始终要坚持的战略。

  安踏贯彻了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原则,安踏的专业跑鞋系列、代言安踏的NBA球员的顶级篮球系列,以及“安踏-NBA”联名品牌系列皆极受跑步人士及NBA球迷欢迎,欢迎的原因就是以中国大众市场消费者可负担的价格销售。

  除了价格亲民,安踏在营销上下了大工夫,营销上的投入是让安踏的消费者除了价格上得便宜,在心理上也觉得使用安踏的产品有面子。

  安踏现在是中国奥委会的合作伙伴,在李宁停止赞助中国体操队后,安踏果断接手,现在安踏一共赞助了水上运动、冬季运动、拳击跆拳道、体操,以及举重摔跤柔道五大运动管理中心旗下24支中国国家队。这些国家队的所有队员在比赛及训练期间,皆配备由安踏特别打造的专业体育用品。

  此外,自二零一四年起,安踏成为了NBA中国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及NBA授权商,并可在成人及儿童的篮球鞋和配件使用NBA商标、现有30支NBA球队商标、NBA历史传奇球队商标和NBA活动商标。今年上半年,安踏进一步丰富“安踏-NBA”联名系列的产品,推出NBA 2015全明星赛及总决赛版篮球鞋,激发NBA爱好者对篮球的热情。

  在赞助NBA明星方面,二零一五年二月,金州勇士队明星得分后卫克莱·汤普森加盟成为安踏代言人,安踏旗下还拥有另外四位NBA球星:凯文·加内特、拉简·隆多、刘易斯·斯科拉及钱德勒·帕森斯。

  市场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本土运动品牌中,安踏是从批发型公司向零售公司转型相对较为彻底的一家。批发模式曾经帮助本土运动品牌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批发模式很容易导致存货积压,产品发给经销商后,能不能卖出去,本土运动品牌是无所谓的,所以2008年奥运会后,大量存货积压在经销商的手中,而不是品牌企业的仓库中,但是经销商卖不动货最终还是影响到运动品牌,运动品牌在订货会上发现经销商没钱买新品,因此李宁等公司不得不拨出巨额资金拯救经销商。

  尽管实现了业绩的大反转,安踏在扩张门店上仍然慎之又慎。

  截至今年六月三十日,安踏店数目为7340家,而二零一四年年底,安踏店数量是7622家,安踏门店不增反减,与去年年底相比,净减少282家。

  安踏方面表示,分销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店铺质素(即位置、大小、效益、店内装潢等)比店铺数目更为重要。安踏整合了较小、效益较低的店铺,并继续在优越地段开设更大、更具吸引力的店铺,以提升整体店效。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安踏品牌产品之同店销售增长(按零售价格计算)与二零一四年同期比较录得高单位数的升幅。(完)

【编辑:姜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