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莞一所特别的寄宿学校:育人衍亲情 一校融两岸

2012年04月28日 12:5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在广东东莞中堂镇,有一所特别的寄宿学校,这里不用依照当地的教学大纲教课,教材均来自台湾;这里的学生不用参加当地中考和高考,甚至不用学简体字,在图书馆里能看到台湾出版的报纸杂志,这就是大陆首个招收台湾子弟的东莞台商子弟学校。

  偌大的校区外未设路牌,也没有车站和商业区带来的喧哗嘈杂。因此,要在空阔的东莞郊外找到这所学校并不容易。规划整齐的校舍静谧地铺展在如荫的绿树中。步入校园,只听得到体育课的口令声。

  “校长爷爷好!客人好!”走过教室,小朋友们热情礼貌地同我们打着招呼。被称为“校长爷爷”的,是小学部校长温明正。面对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他也慈祥地点头示意。温校长曾任台北市东门小学校长,并于2004年获得全台校长卓越领导奖,在东莞已经工作了5年。

  年逾六旬的温明正身材矮小,精力充沛。他告诉记者,本着服务台商的宗旨,学校自2000年成立之始,就设置了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的15年一贯制教学体系。“从3岁半入园,到高中毕业考大学,都可以在学校里完成。”同时,学校实行“零拒绝”,所有符合条件(即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士),其适龄子弟均可申请入学。

  虽然位于东莞,但学校学制与台湾各级学校完全接轨,以便学生回台升学或转学。校内各主科任课教师均来自台湾,而副科、才艺、生活辅导类老师则在大陆教师中遴选。目前,全校教师中,有120多位来自台湾,70多位来自大陆。

  孩子们的家遍布珠三角各地,也有远居上海、长沙的家长,执意要将孩子送到这里。为尽量避免亲情的缺失,校方鼓励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走读。现有的一千名小学生中,有300名学生每日通勤上学。对于寄宿的孩子们,学校采取每周五、六、日3天回家、其余4天住校的办法。温校长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家庭温暖。”

  温校长告诉记者:有个孩子的父亲常年在上海等地工作、出差,每到周末他便“无家可归”。老师们想出了一个让他轮流到各家去度周末的办法,“这样的话,他就能和同学,和班上同学的妈妈们聊聊天,不会太过寂寞,能得到一些亲情的慰藉。”

  徜徉校园,处处可以感受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教室外的人物墙上,镌刻着尧、舜、禹、孔子、屈原等中华先贤的石像;在藏书7万册的学校图书馆里,从论语到明清散文,各种中华古籍应有尽有;教学楼走廊的玻璃围栏上,也都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每年春季,学校都会举行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并带有台湾民俗风格的冠礼仪式。据介绍,这项学生成年礼由祭祖和行佩冠礼组成,全体来宾向炎帝黄帝暨列祖列宗献祭礼并诵读告文。受冠学生须向父母行跪拜礼,接受父母的叮嘱,并受赠成年贺礼,接受来宾的授冠。

  “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冠冠,女子十五及笄。成人礼标志着他们告别幼年,迈入人生新的阶段,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温校长介绍说。

  位于广东的台商子弟学校,日益成为两岸教育交流的桥梁。温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同周边的本地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扩大交流,学校曾经组织周边小学的师生来到子弟学校,和这里的老师同学们一起上课。

  他说:“两岸教育的理念不甚相同,可谓各擅胜场。通过交流,两岸可以共同进步。”

  据他介绍,这里小学每学期学费1.5万元人民币,中学部则为1.8万元。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校方还会给予每学期5000元的奖学金。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很多台商经营造成影响。校方曾有担心,会不会因此导致学生的减少和流失。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不减反增。建校之初设定的额度为1900人,而目前全校在籍学生已有2127人。在东莞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正在规划扩大校舍面积,争取容纳更多的学子。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