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相互定位有分歧 两岸究竟是什么关系?

2013年09月10日 08:3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目前,两岸间的相互定位还有严重分歧,是父子、夫妻、兄弟、亲戚关系,还是其他关系,有待双方认定。但两岸一家人没有错,两岸有共同的责任来推动。

  两岸共同点

  对于推进两岸关系的责任,两岸有许多共同点,这是和平发展的动力和内涵。

  大陆强调,两岸要增强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动。因此,大陆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推进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迈进;坚持增进两岸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反对“台独”,为深化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采取更多积极举措。

  台湾方面的表述主要集中在,用“一个中国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不会推进“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两岸关系间的易与难、政与经难以划分,但是民间已经在谈,政治议题协商要稳健可行;要强化两岸经济关系和经济整合,为两岸创造更多的实质利益;深化社会交流,加强文化交流等。

  以上可以看出,两岸双方在推进和平发展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在推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

  政治领域分歧多

  但两岸在认识上和行动上有不同,交流事务上的共性多一点,政治领域的分歧多一点。

  一是对于“九二共识”,这是两岸60多年来唯一的政治共识,或者说是两种政治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模式下的最为巧妙的政治对接。对此,大陆强调“一中框架”下的“两岸同属一国”;台湾方面则是更多地强调两岸间有争议的内容,这样做不利于营造双方探讨台湾政治定位问题的氛围。

  二是对于和平发展的前景,大陆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和平统一,台方则更多强调和平发展的发展过程,避谈、少谈,甚至不谈终极目标。尽管台湾方面这样做有其现实要求,但不利于和平发展的长远动力和情感的累积。

  三是对于“台独”的危害,大陆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台湾方面尽管经历过长达8年的“台独之乱”、“阿扁之祸”,但是对于“台独”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台独政党”甚至抱有不切现实的幻想。

  对于政治议题,大陆的态度积极、向上和乐观,台湾方面显然消极得多。对于商签“和平协议”,台湾方面提出了“发展需要、民意支持、议会监督和公投决定”的限制性条件。对于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台湾方面不是积极创造条件,而是制造一些新的问题。对于“民共交流”,民进党方面缺乏放弃“台独党纲”的勇气,只是当作策略性手段之一,部分社会舆论也是随之起舞。

  干扰两岸关系的因素

  对于和平发展这一两岸共同责任的现实因素和现实要求,台湾方面的牵制和干扰要多一些。如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进度,有误解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和平发展成果的认定,对于陆客赴台、实施ECFA和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带来的经济效益,有不同意见的人不少;对于两岸19项协议的积极意义,有一些政党热衷于恶搞;有些人无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的国际氛围,过分强调单方面扩大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有些人有意扩大两岸存在的各种差异,制造两岸的对立。

  两岸对于共同责任的不同认识、不同表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是允许存在的。两岸不同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两岸关系前进的动力。

  学术机构应贡献智慧

  目前,有关两岸间政治定位等政治对话,难度和敏感度并存,因此两岸都提出可以先由民间智库进行。民间智库、学术机构和学者有责任为两岸决策当局提供有见地、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方案,提供理论、政治、政策、效果和影响方面的评估结论。如两岸关系已经由“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阶段,转入“边经边政、由易助难、由急拉缓”的趋势,如何评估这一趋势,如何推进这一转变,学界需要深入研究。对于政治议题,两岸学者的不同点是,大陆学者显得积极一些,台湾学者显得活跃一些。大陆学界有一句话,叫做“依靠中华民族的智慧来解决”。有学者20年来不定期地发表关于两岸政治协商的论文,一谈到如何对待“中华民国”问题,则用“依靠中华民族的智慧来解决”。作为学者,讲了20年的“民族智慧”,也到了用“民族智慧”提出自己见解的时候了。(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刘红 )

【编辑:郭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