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分析李安“气虚”说 称台湾电影缺深度

2013年11月25日 15: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台媒分析李安“气虚”说称台湾电影缺深度
    2013年11月23日,台北,第50届金马奖颁奖礼红毯。图为李安亮相。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中新网11月25日电 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23日落幕,台湾作品未能夺得主要奖项,评审团主席李安不失惋惜地说,台湾电影气虚了一点。台湾《联合报》25日刊发评论说,除了技术与市场因素外,主要应该还是格局与深度的问题。从近年几个卖座强片看,取材和主题都十分贴近庶民,也认真刻画本土精神,但似乎无法深刻处理品味、精神及人性,这是气虚之处。

  文章摘编如下:

  金马五十,冠盖云集,道尽台湾电影在华语圈的半世纪风华起伏。这次台湾作品未能夺得主要奖项,评审团主席李安不失惋惜地说,台湾电影气虚了一点,难成大气候。

  所谓“气虚”,有两种解读。一方面,是外在条件的限制:如李安所说的缺乏电影基础工业,格局小、技术差,乃至市场规模狭小,拘碍了台湾电影产业的发展。

  另方面,是内在精神的问题:台湾近些年因政经环境的挤压,社会氛围变得有些内缩,乃至气馁。影响所及,新一代电影人倾向从身旁的人情趣味题材去寻找灵感,从而缺少突破的锐气或大叙事的宏图。

  当然,许多民众和电影工作者未必同意李安的“气虚说”;相反的,不少人会觉得台湾电影产业正在走向“复兴”。例如,从魏德圣的《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重新吸引观众重新走入戏院,到这两年的《艋舺》、《阵头》、《鸡排英雄》、《大尾鲈鳗》、《总铺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轻易破亿的票房, 显示台湾电影观众正在回流。其中,《那些年》更横扫香港,创下卖座最佳成绩。

  然而,在闪亮票房佳绩的背后,为何李安仍觉得台湾电影工业“气虚”?除了技术与市场因素外,主要应该还是格局与深度的问题。从近年几个卖座强片看,取材和主题都十分贴近庶民,也认真刻画本土精神,但在强调娱乐趣味及讨好市井口味之余,似乎无法深刻处理品味、精神及人性,这是气虚之处。

  台湾社会近年流行的“小确幸”,反映的也是一种“气虚”状态:因为对大环境的无力,而产生偏安自保心理。要知道,“小确幸”绝非补品,服多了有害身心。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