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教材现大陆“爱国歌曲”惹议 评论称政治化

2013年12月11日 10:36 来源:央视网 参与互动(0)

  文化最怕政治化解读。

  最近,一首《大海啊!故乡》被台湾小学六年级教科书收录,遭宜兰县议员赖瑞鼎痛批。这位老兄说,这首歌与《东方红》、《五星红旗》等同属“大陆爱国歌曲”,被台湾教科书收录,是“马政府偏中政策结果”。

  笔者敢问赖议员:台湾人跟大陆人共对一个东海、一个南海,历史上共同捍卫钓鱼岛主权、打击海上来犯倭寇,为什么就不能同唱一首《大海啊!故乡》?

  正是这位赖议员,在去年还曾向议会参了一本,称宜兰县内有6所学校的校歌充斥着“大陆用语”,比如礁溪国小的“光荣的祖国,万岁万岁万岁”,四结国小的“为祖国为家乡”,而最让他“惊悚”的是冬山国中校歌,竟出现“中国的富强”。

  对此不用笔者多说什么,赖议员已被台湾网友批为“另类文革”。

  台湾的某些人对大陆文化进行政治戒备,其实心有余却力不足。大陆文化不仅早已“渗透”台湾,在某些领域甚至可说“风靡”,岂止限于一首歌、一些“用语”?早在15年前,一部《还珠格格》就让台湾万人空巷,“小燕子”赵薇至今仍是一些台湾人心中的最爱。近年《甄嬛传》在台湾又创收视好成绩,那位连续看几天几夜舍不得离开电视、直到看出白内障的《甄嬛传》超级粉丝,好像也出在台湾。今年9月,大陆的《中国好声音》在台湾实现同期播放,首播收视率就打败台湾本土综艺王牌《康熙来了》。

  在政治隔阂难以短期内被冲破的时候,经济交流代表了民众最真实的需要,而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反映民众内心真实的精神需要。《甄嬛传》也在韩国、美国等地播出,但远不像在台湾反响如此之强。没错,文化就是同属中华民族的两岸中国人最深的根,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否认这一点。

  对于大陆文化的冲击,在台湾有个专用名词,叫“逆袭”。这个词颇耐人寻味。实际上,在台湾,像赖议员这种“言必上政治”的人并不多。但台湾人在惊喜地享受大陆文化带给他们共鸣的同时,也有人感到失落、不服气,感到被“逆袭”。

  最近,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在接受某大陆媒体采访时说,台湾人自诩在文化的创造上是相当好的,但现在他们发现大陆有那么大的资本,就发生了一种磁吸效应:写歌的也去了,做后台的也去了,做灯光的也去了,做设计的也去了,然后就形成了一种焦虑。她话锋一转说,大陆其实也应该焦虑,不可能永远只靠有资本、有钱,买来和拿来的东西是生不了根的。

  龙应台的话后面也许还有句潜台词:大陆现在是有钱了,但要说文化还是比不上台湾。

  老实说,台湾文化的确有大陆不及之处,比如继承国学。据说,北京、上海几所重点中学准备引进台湾的一本国学教材,上册为“论语”,下册为“孟子”与“学庸”,即儒家《四书》选读。而在台湾,这本教材在过去60年都是高中考试科目。

  不过,客观地讲,台湾相对于大陆的文化优越感,有一部分来自对大陆的不了解。一位台湾记者曾跟笔者聊起他的工作地点在忠孝东路,笔者于是说上初中时就知道台北有这条路,因为那时喜欢听童安格的歌,《让生命去等候》第一句就是“走在忠孝东路,徘徊在人群中……”对方大惊,问“你们怎被允许听这样的歌?”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很多台湾人,仍然认为大陆人都是在《东方红》的歌声中长大的?

  相比台湾,大陆接受台湾文化的心态要开放得多。两年前,有大陆媒体开始同步直播《康熙来了》。这几乎成为许多“80后”青年人周末的固定休闲节目。大陆官员或媒体从未对此表示过忧虑。而当汪小菲娶了大S,有少数台湾人却几乎伤心到要落泪,直呼台湾市场很小,俏江南为何连这一块都不放过。

  其实,大陆和台湾共用汉字,同说汉语,几千年保留儒家文明。既是一家人,又何必在文化上分彼此?“好声音”正因为有了哈林和阿妹,有了萧敬腾和范玮琪,才更有号召力。台湾导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现唯美画面,揭示生存智慧;大陆导演冯小刚的《1942》则展现壮阔画面,记述震撼历史。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精彩,你又能说谁比谁更胜一筹?

  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素质。近年大陆的经济崛起是快了些,台湾人面对大陆人的心理落差,是有些大,但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排斥大陆的文化。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无论哪一方取得的进步,都同属中华文明的光荣,是两岸共同的骄傲。尤其今天当两岸文化的交流业已势不可挡,是接受还是排斥,考验的恰恰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自信。(原题:对两岸文化共鸣大可不必贴政治标签/评论员 马晴燕)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