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剖析台湾民主的危机根源

2014年05月12日 14:5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太阳花学运后,引起了各方对台湾民主的喟叹。《经济学人》杂志说,台湾未来将演成“由街头决定”;郭台铭说,“民主不能当饭吃,民主对GDP没有任何帮助”;同情台湾困境的新加坡企业家则慨叹,新加坡是“赢在没有民主”。台湾《联合报》12日发表社论分析:台湾的民主,何以走到今天的地步?

  如果仔细分辨,当前台湾民主政治的大患,其实不是群众在街头的反扑,也不是郭台铭以为的“太过民主”;真正的问题在,台湾社会一直过度以自己现有的“形式民主”为傲,误将民主作为政治参与的“手段”当成“目的”,却忘了民主政治就和经济发展一样也需要“转型”与“升级”。这点,只需观察重新开议的“立法院”,在野党“立委”仍在进行霸占、杯葛、谩骂的粗暴游戏,对“立法院”遭占领之耻毫无反省,可见一斑;相对的,针对群众运动四起,马当局则仅进行了些许无关痛痒的人事调整,一样是无感的。

  民主当然不能当饭吃,民主是为了解决“饭的生产”及“饭碗分配”问题的手段。街头群众强调的,是诉求“饭碗分配”的公平性;而郭台铭忧虑的则是,群众反对服贸、反对核四、反对经济开放,一直反下去,台湾最后会连饭都没得吃。亦即,目前台湾政治的问题,症结在政治体制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无法兼顾“生产”与“分配”的均衡,导致民众必须上街抗争,而实业家则忧心忡忡。

  这些年,在经济成长缺乏突破的压力下,台湾注意到了产业必须转型的迫切性;但人们却似乎仍未意识到台湾政治也到了需要“转型”与“升级”的时刻,许多人依旧动辄夸示台湾的民主“成就”,以为它是台湾在东亚及华人圈的莫大骄傲。这种阿Q式的自满心态,导致台湾无法正视自己的民主症结,这才是政治质量难以提升的盲点所在。

  久之,或积非成是,或劣根横生,使得民主质量无法继续提升。这点,可试从三个层次来解读:

  首先,是“国家认同”的悬而未决:台湾民主化的动力,来自族群矛盾与“国家认同”冲突这两大敏感议题。过去30年,台湾民主进境主要是由于“宪政”及选制的松绑,完成了政权轮替、言论自由、族群隔阂消退等任务;然而,在“国家认同”上,却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及台湾经济力的相对衰退转趋尖锐。最近服贸协议之争,主旋律始终萦绕着两岸关系,学运的“反中”基调亦源于此;而民进党在“中国政策”的投机取向,刻意将“反马”与“仇中”画上等号,在在挑拨社会情绪。

  其次,朝野从政者的素质及器识问题:台湾6、70年代后的经济奇迹,很大的因素是得利于台当局迁台带来的“人口红利”及“人才红利”;而随着“民主化”及“本土化”的发展,政治上的“民粹”氛围往往带有“反精英”倾向,使得许多人才不愿加入台当局或进入政党工作,也因此助长了民主的“反淘汰”。这点,只要看看朝野“立委”在“立法院”粗暴无理的问政,即一目了然;对此,仅着眼于选区重划或“立委”减半的技术性变革,显然对民主问政质量毫无任何帮助。

  第三,公民社会的切割和挤压:一个社会的民主质量,有很大成分是取决于广大公民的基本素质。近年台湾公民的素养不是没有成长,但在蓝绿对决的割喉战争下,许多中间公民选择“隐形”或“不语”,以避免被贴上政治标签。长期下来,便造成了台湾许多公共议题缺乏客观、中立、专业的声音,而平庸的民粹论述却一再得逞。用政治压力迫使不同意见的人噤声,甚至强迫中立或持保留看法的人必须表态选边,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民主的逆流。遗憾的是,台湾越来越多的社会运动都表现出这类道德压迫本能,甚至,有些打着“公民运动”旗号的团体,选择成为政党的附庸,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台湾因落实民主而失去一些施政效率,是所有人民必须容忍且共同承受的代价。但是,如果决策进程永远受绊于短视的选举时程,代议政治及多元社会总是被少数人胁制与把持,我们还要夸称这就是“台式民主”的骄傲,会不会太愚昧了?

【编辑:吉翔】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