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十四泳士横渡台湾海峡 防鲨防水母“武器”护航

2014年08月19日 14:52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18日12时30分,蓝天碧海,风和日丽。14名两岸游泳健儿从台湾新竹南寮渔港启程,挑战约130公里的台湾海峡,预计经过72小时不间断泳渡后,将抵达平潭龙凤头海域的海滩,创造人类长泳史上的又一奇迹。

  诸多挑战当前

  台湾海峡曾被称为“黑水沟”,水流湍急汹涌,是世界上最具挑战难度的海峡之一,而征服“黑水沟”也一直是两岸横渡爱好者的终极目标。数十年来,两岸的游泳健儿曾多次向台湾海峡发起挑战,却均未能成功。

  “横渡台湾海峡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两岸泳将共同的梦想。”18日,大陆横渡项目第一人、本次挑战的发起者张健如是说。不过,在诡谲多变的台湾海峡面前,两岸泳将要面临水文、气候、海洋生物干扰等诸多考验,这也是过往挑战者失败的重要原因。

  “超长的距离是此次泳渡的最大挑战之一。”张健告诉记者,从台湾新竹到福建平潭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130公里,但受洋流与潮汐影响,实际泳渡的距离可能达到200至250公里。“14名泳渡者要在如此长的距离里游泳,完成不间断的挑战,对他们的体能确实是一大挑战。”张健说。

  难以预测的突发气候和洋流是另一大难题。此前,由于台湾新竹下水点风高浪急,备受关注的两岸健儿泳渡台湾海峡挑战活动被迫延期至18日启动。据了解,每年七八月间,台湾海峡不时会出现多变的洋流、潮汐甚至台风等,造成海水水温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泳渡者体能消耗过快,挑战失败。

  台湾中华成人游泳协会总会长林添进说,尽管出发时间适宜,但泳渡过程至少需要3天时间,若风力太大,选手泳渡时还会不断被浪冲回,船上的选手也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泳渡者还要面临在陌生海域里夜游,以及可能遭遇水母、鲨鱼攻击等威胁。因此,此趟“旅程”可谓是挑战多多。

  “秘密武器”护航

  面对诸多挑战,三道“秘密武器”将在此次两岸泳将横渡台湾海峡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一道“秘密武器”是“水母服裤”。“这种水母服裤弹性好、表面光洁,可减少阻力,能防晒,并让泳将在较低的海温下保暖身体。”林添进说,最关键的是它还能防止水母等海洋生物的干扰,保护选手安全。

  第二道“秘密武器”叫“跟屁虫”。顾名思义,就是助力选手安全泳渡的设备。由于日夜兼程泳渡台湾海峡,每位选手预计将至少轮到2次,每次都要不间断游3个小时。为保障选手安全,泳渡中选手配备了深浅两种颜色的泳帽,白天戴深色、晚上戴浅色,同时还配备有手电、GPS、救生浮球等装置,以便救生员第一时间发现目标。

  此外,台湾海峡还活跃着20多种攻击性鲨鱼,因此泳渡海峡时第三道“秘密武器”——防鲨器必不可少。鉴于鲨鱼极具攻击性,此次每位选手都在大腿上直接绑上了专业的防鲨器。

  “由于鲨鱼不喜欢电声波的频率,防鲨器抓住这一特点,采用声纳电波,避免了鲨鱼靠近选手。”张健透露,泳渡时还有两艘渔船在前方引路,拉网“开出”一条专门泳道,以减少海洋生物的干扰,方便选手横渡。

  幕后团队助力

  此次活动,大陆和台湾分别派出6名队员和1名替补队员,共计14人参加挑战。他们将采取国际游泳协会认可的交叉接力方式,不分昼夜地横渡台湾海峡。

  针对如此长距离的泳渡历程,两岸选手早已做足了功课。今年初开始,两岸横渡团队就在平潭、新竹、基隆等海域进行高强度、长距离的模拟演练。在张健的横渡团队背后,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专门负责选手的训练、路线制定、安全防护、心理辅导和身体康复等一系列工作。

  来自北京的27岁女孩张婕是大陆横渡队员中唯一的女性。自2006年起,她就追随张健征战“五湖四海”,曾用时21个小时横渡湖北清江,创下当时的世界纪录。“这次我是第12位下水,得在船上待命30多个小时,当务之急是防晕船,保持体能。”张婕说。大陆选手中,任晨、温伟、杨听宇和甄岢鑫等人,都是原中国国家游泳队队员,具备较强实力。

  台湾横渡队是清一色的“90后”,队员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他们在公开水域游泳的经验较为丰富。苏诗涵也是台湾横渡队中唯一的女生,她去年曾勇夺台湾大鹏湾海泳女子组冠军,这次将与哥哥苏子杰一同参与泳渡。

  蓝天碧海作证,在未来数十个小时里,两岸的泳将们将不休不眠,劈波斩浪、齐心协力,克服“生死考验”,创造泳渡台湾海峡的奇迹……

  (记者 李向娟)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