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重回“仇中”路线的民进党

2014年10月14日 09:5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台湾《中国时报》14日社论指出:前民进党“立委”郭正亮日前投书媒体,指曾经表示年底选举,“不要让国民党操作成蓝绿对决”的蔡英文,客观言行却越来越有利国民党把选战导向蓝绿对决。郭正亮表示,民进党人对于示范区的立场,原本见仁见智,包括高雄市长陈菊、台南市长赖清德,都倾向有条件接受,但是在蔡英文担任民进党主席之后,却召开民进党党内政策扩大会议,将原本要审查示范区条例的“立法院”临时会,上纲定调为“一场激烈战斗”,导致示范区条例审查从此陷入僵局。

  郭正亮说,不管是针对示范区条例或两岸服贸审查,都已经上纲到朝野意识形态对决。另一方面,在张显耀案爆发后,民进党中央一直坚持“泄密案不说清楚,其他法案都免谈”的强硬立场,朝野对抗继续升温。郭正亮认为,“这种明显与现实不符的自相矛盾论述,恐将是今年县市长选情发生逆转的悲剧开始。”他的出发点是关心民进党年底选举的成败,我们关心的却是台湾整体的发展。

  在民进党升高台湾内部朝野对立时,另一方面,民进党也在两岸议题上显露重回对抗思维的迹象。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赵天麟在一场座谈会上强调,“两岸服贸协议和两岸监督机制条例,不仅这会期不会通过,2016年‘总统大选’之前都不会通过。”另一个例子是,面对香港“占中”运动的持续延烧,民进党发表了四点声明,力挺香港争取真普选。民进党秘书长吴钊燮还说:“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受‘中国’统治,现状改变必须经由2300万人以民主的方式同意,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交流’,民进党在2014年1月提出‘对中检讨报告’中已有详细说明,未来民进党也会立基这个检讨报告上推动两岸交流。但如果情势有重大变化,不排除对两岸政策重新检讨。”

  今年1月,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提出了“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其中提出,“民进党应自信参与两岸交流,包括智库与地方执政县市的城市交流”,外界认为这是替民进党人士与大陆交流开启了“政策绿灯”,而此后众多民进党人士确实更加频繁地往来大陆,这可能是这份检讨纪要中最受到外界关注的一段表述。

  其实,这份检讨纪要明确宣示民进党“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不变”,坚持“台湾与中国分别为两个互不隶属的国家”,认定“中国崛起对既存区域秩序与台湾军事外交构成挑战”,“更有实力威胁、影响台湾”,两岸交流“侵蚀、破坏台湾自由、民主、开放的生活方式”。部分大陆涉台学者认为这份检讨纪要中“看不到对两岸关系基本态势的理性分析”,“依然固守冷战思维和悲情意识”,充满了敌对情绪。

  如今,民进党对于这样的检讨纪要都透露了“重新检讨”的讯息,所谓的“重新检讨”当然不可能是检讨那些敌对对立思维,而是针对其中仅有的“自信交流”等想法。也就是说,民进党的“重新检讨”将使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更为倒退、更为封闭。从“恐中”、“反中”走向“仇中”的路线。

  民进党一方面在“立法院”全面抵制两岸重大议案的审议与通过;二方面促使选战往蓝绿对决的情势发展下去,甚至在部分选区喊出“票投国民党,台湾变香港”的口号;三方面藉着香港“占中”运动升高两岸对立情绪,酝酿在两岸交流政策上倒退。这些都是相当危险的讯号。

  日前大陆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周志怀在厦门大学所举办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研讨会中,连用3个“很不放心”的字眼形容大陆对民进党可能上台执政的观感。在大陆当局对台政治情势发展的研判中,2016民进党很有可能重返执政,也因此更加担心执政后的民进党是否将破坏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

  文章认为,面对民进党的倒退和大陆当局的担忧,局势可能会往几个方面发展,一是大陆当局为了不让民进党执政,竭尽所能影响台湾政局和选举,而因此无法重新执政的民进党,有可能走向更为悲情、更为极端的路线,从而对两岸和平发展起更严重的破坏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民进党实现重返执政,但却得面临来自大陆当局更庞大压力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让大陆当局“很不放心”的民进党,有可能更进一步升高对立,让两岸和平发展的局势出现根本性的逆转。不论是往哪一种结局发展,恐怕都不是台湾之福、人民之福。

  原本小幅度往“知中”路线倾斜的民进党,现在又出现了倒退噜的迹象,往“反中”、“仇中”的道路前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台湾唯一的未来,民进党始终不愿意面对现实,恐怕只有年底选举的结果,能够敲醒民进党麻木沉睡的心灵。

【编辑:杜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