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专家研辩新生事物“艺术银行”动向及出路

2014年10月18日 2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台北10月18日电 (记者 朱晓颖 陈立宇)18日在台北举办的“2014两岸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金融化沙龙”上,两岸艺术、金融界人士研讨、辨析新生事物“艺术银行”的诞生、发展、走向。

  当艺术品拍卖市场动辄上亿元“天价”频繁落锤,“托底”支撑买家的艺术基金会酝酿出现;当才华横溢、名气尚欠的年轻艺术家愈聚愈多,“押宝”艺术家的“艺术银行”孕育而生。

  “艺术银行”概念起源于加拿大,通常指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购买作品,再将其转租、销售给政府、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获取运转资金。该类机构,往往拥有政府资金支持、政策保障。

  大陆尚在调研“艺术银行”成立必要性、可行性,台湾早走一步,雏形初现。

  经过一年紧张筹备,台湾美术馆副研究员、艺术银行主持人张正霖已搭建基本框架,“目前,银行购买了台湾一千件艺术作品,每年有近五千件作品参与采购征选”。

  但金融界人士、台湾财团法人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顾问王金璋,对此“新生儿”提出鲜明质疑:“所谓‘银行’,要有存汇、金融、理财投资等最基本三大业务,现在的‘艺术银行’,顶多算得上是‘艺术信用合作社’。”

  王金璋认为,倘若有一天,艺术品能够成为三大“基本业务”主要标的物,可存放、交换、贷款、抵押、质押、投资,“艺术银行”方能名至实归,“当然,这也是艺术品金融行业的必然走向、未来趋势”。

  伴随经济起飞,大陆艺术品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起见好,一路走红,炙手可热,鼎沸牛市维持20年。令人咋舌、成交额超亿元拍品一茬接一茬,艺术基金会等艺术品金融业是重要“砥柱”因素。

  上海复旦大学文化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胡志祥认为,最近四年,“疯狂”市场渐步回归理性,是时候清醒、冷静思考艺术品金融业的出路。他对“艺术银行”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本次沙龙活动由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福建省定佳拍卖公司、海西晨报、台北艺术产经研究室主办。其间,两岸书画家聚首挥毫“笔会”,由台湾知名水墨画大师李奇茂“开笔”引墨。(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