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台湾再内耗自废武功 会更边缘化

2014年11月20日 15: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观点】从2000年后,台湾就一直在内耗。世界各国纷纷看重大陆市场,台湾离大陆最近,却在重重的限制下,自废武功,不与大陆正常的往来。造成两岸不通,几乎百市萧条,直到马英九上台才扭转台湾的两岸政策,但是因为在野党的杯葛,后续的《服贸协议》,签订了也卡在“立法院”,迟迟不能通过。

  中韩已完成FTA谈判,韩国FTA全球的覆盖率将达到62.66%。台、韩的出口商品,有7成以上是相同的,商品的替代性极高。一旦中韩FTA生效,韩国输中商品将因关税调降而大幅提升竞争力,届时台湾部分输销大陆产品恐将受到严重冲击。另外由于中韩FTA是一步到位,除货品贸易,还包括服务业,例如金融、电脑、通信等。当前大陆内需快速增长,同时带动服务业成长,两岸的《服贸协议》,本来给台湾带来巨大的机会,现在可能拱手让给韩国人。而且中韩FTA不只是短期间的影响,还有打乱台商布局,及台商因为关税及机会流失而到大陆或其他地方设厂,产业被连根拔起的长期性影响。

  台湾《中国时报》20日社论指出:世界在进步,大陆不会等台湾。大陆17日宣布与澳洲完成FTA实质谈判。中澳FTA生效后,最终大陆所有输澳产品都可降到零关税,澳洲也将有95%产品降至零关税。而澳洲可利用双方FTA服贸部分获得进入大陆服务业市场的先机,包括澳洲的大学可以直接在大陆开拓生源,更多澳洲酒店可以进入大陆,并进入大陆医疗卫生与老年人护理行业。中澳FTA将会对台湾服务业产生冲击,让台湾业者在大陆将面临更大竞争。台湾经济问题环环相扣。所得分配、薪资停滞、高房价、人口老化、产业政策不明,都急需解决。台湾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了。要反转台湾现状,要突破现阶段困境,经济选民是关键。

  上个月底,全球竞争力大师麦可。波特赴台为台湾竞争力把脉,除了点出薪资停滞,代表产业竞争力没有提升的关键,亦建议台湾应透过与大陆共同形成一个产业聚落,壮大特定领域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不要让政治纷扰,延缓台湾经济成长。

  “一带一路”给台湾带来极大机会

  台湾《旺报》20日社评指出:大陆正在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本质就是产业“走出去”,输出内部的多余产能,打通东南亚的新兴市场,参与欧洲“后金融危机时代”重建,奠定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一带一路”全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曾专门为此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并督促总体规划尽快出台。预计规划初期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随后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最后是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机会。

  在APEC会议上,习近平宣布使用400亿美金建立丝路基金,大陆这一战略非常宏大,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若能成功实行,将产生巨大收益。大陆能够借此消化内部巨大的过剩产能,产业上可打通欧洲老牌市场与东协新兴市场,提升自身技术水准,在未来的全球贸易布局中占得先机。

  对台湾来说,媒体、相关智库对此缺乏探讨,因此企业界及多数民众还比较陌生,台当局也忙于选举无暇多顾,尚未与大陆进行协商。但《旺报》20日社评认为,对于关注大陆与全球市场的企业界来说,必须了解大陆这一战略的长远意义,并寻找商机。台湾需要加以重视,并积极与大陆协商争取参与。

  具体来看,台湾的参与可有近景和远景两个面向。近景方面,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台湾可通过加强闽台合作,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产业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除丝路基金外,福州市政府将推动设立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台商亦可从中获益。

  在陆台商可积极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沿线关税减免、交通便利化与新的产能需求。此前台泥董事长辜成允表示,2009年大陆出台抑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政策后,台泥只能通过并购来扩充大陆产能,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即可进入中国大陆周边地区,产生良性互动,对产能过剩的水泥业来说是重大利好。

  远景方面,台湾可寻求逐步加入“一带一路”规划,以及十三五规划中“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以加快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大陆与东协主导的RCEP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重心。通过参与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帮助台湾进入RCEP等其他自由贸易框架,获得与东协进行贸易的更大便利。

  社评最后说,台湾通过积极参与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把更多商机拓展到东协、南亚与欧洲,正是“借船出海”的一步好棋。

  全球合纵连横 台湾却固步自封

  从2000年后,台湾就一直在内耗。世界各国纷纷看重大陆市场,台湾离大陆最近,却在重重的限制下,自废武功,不与大陆正常的往来。当时台湾的当局反对“三通直航”、反对陆客赴台、反对银行登陆、反对提高投资大陆净值40%上限等,造成两岸不通,只能靠迂回转进的电子业撑场面,几乎百市萧条,直到马英九上台才扭转台湾的两岸政策,才与大陆签订金融合作的备忘录(MOU),两岸才签订经济合作协议(ECFA),进行早收清单的推动。但是因为在野党的杯葛,后续的《服贸协议》,签订了也卡在“立法院”,迟迟不能通过;货贸协议谈得差不多,也不能端上台面。

  台湾《工商时报》20日社论指出,紧接在亚太经合会(APEC)之后,为期2天的20国集团(G20)高峰会,也于16日在澳洲布里斯班落幕。G20峰会与会领袖所同意推动号称为“布里斯班行动计划”的全球经济成长计划。

  总体来看,G20峰会从其前身G7开始,表面上不断的增加成员,讨论的议题也是与时俱进包罗万有。但由于成员本来就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多年来这个“富国俱乐部”与众多的发展中或不发达国家之间存有的发展和现实落差,导致其每年的峰会似乎只剩下提供成员国交流会面与合纵连横平台的作用而已。从而,每次峰会后的成果展示,相较于本次的APEC年会,乃至于东协10加1、加3等区域经合组织的具体进展,几已沦为只是大量愿景空话的堆砌,其实际绩效自然要被各方所检验。

  回到台湾自身的考虑。G20自然是连边都沾不上,但是面对APEC的最新走向,台湾的角色似乎愈见被边缘化,当然更遑论东协10加几的赛局,台湾同样也沾不了边。面对当前这种全球经贸舞台冠盖满京华,台湾却只能斯人独憔悴的境遇,不论蓝绿能否告诉民众,台湾下一步到底要怎么走?

  缘由:深陷“统独”的泥淖

  台湾,让很多人感觉很闷,就像陷在泥淖里,无法自拔,动弹不得。就算大陆与韩国在APEC完成FTA谈判,就算大陆在澳洲G20峰会上与澳洲完成FTA协商,除了台当局外,台湾似乎也没有感觉,民进党发言人甚至说批评台当局过于夸大。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对此发表评论说,此一现象,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台湾深陷“统独”的泥淖中。事实上,这是观念的泥淖,也只有厘清一些观念问题,才有助于台湾跳脱。

  首先,我们要认清“统独”的选择不是道德问题。早期主张“台独”者在争取“台独”主张之时,所高举的是言论自由的大旗,像自焚而亡的郑南榕先生即是,他们要争取的是百分之百的言论自由。可是等“台独”得到言论自由时,反“台独”者或统一论者却失去了言论自由。历史之讽刺,有时真的令人啼笑皆非。

  统一论者认为“台独”论者是“数典忘祖”,背弃祖先;主张独立论者,认为反“独”者是“出卖台湾”。然而,台湾民众对“统独”的看法很多元,如果我们以政治正确与否的态度来看待此一问题,最可怕的结果之一就是双方无法进行沟通,而沟通应是审议式民主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社评认为,不论何种主张,其出发点都是爱台湾,各种看法都有其考虑与逻辑,因此,它基本上不应该是道德问题。在从历史脉络来看,过去威权时期反“独”是为了维持政权,现在民主时期,重点是如何与大陆相处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各种主张只是各种途径而已,并非道德选择。认识这一点是跳脱“统独”泥淖的第一步。

  其次,“统独”是未来问题,不是立即问题。台湾民众对“统独”各有偏好,甚至偏好维持现状者为最多数,这就说明了一件事,大部分的人不想现在做“统”与“独”决定。台湾之所以有维持现状的选项,主要是因为国际政治结构使然。如果台湾有条件独立,那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应该是最好的时机,陈水扁虽然高喊“一边一国”,但他自己在执政末期也说了,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连李登辉也做不到。

  把未来问题当成立即问题来处理,一来让各方陷入泥淖中,二来浪费社会的资源,三来造成台湾没有能力形成一个可行的、有效的整体战略。

  “统独”问题,就像一只巨兽,如果我们把它放在笼子外面,我们就得天天担心会不会被它吃掉,根本没有心思去做别的事情。然而,我们如果先把它关进笼子里,把钥匙抓在自己手上,我们反而觉得天宽地阔,而且可以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将巨兽放出来。

  台湾内部有很多问题都是无关“统独”的,但经常把“统独”问题当成前提,先用“统独”分你我,结果把台湾人的思维搞成一团浆糊。为什么政党会给人经常为反对而反对的印象,固然有政党自私自利的因素,但整个社会把巨兽放在外面,也是给政党利用的机会。建设台湾,有很多面向都无关统独,例如要建立什么样的长期照护制度,要如何提升民主的品质等等。或许,有那么一天,等台湾建设到了某一个程度,就算那只巨兽放出来了,也无所惧。

【编辑:王诗尧】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