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年体操赛赛前测试文化课 两小时内考遍语数外

2013年07月09日 10:4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上月在江苏常州举行,在12至13岁年龄组的40多名运动员中,有两位选手参加了比赛却没有名次,这是因为他们在赛前文化课考试中成绩不及格。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新规定,今年起部分项目的全国青少年比赛赛前组织文化测试,测试成绩与参赛资格相挂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比赛或者不计名次。此举旨在用考试的方式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受到众多体育界人士的肯定。不过,全国各地的运动员教育现状存在差异,该政策也不能“一刀切”。

  两小时内考遍语数外

  本届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开赛前一天,选手们须参加两小时的文化课考试,试卷满分100分,语文、数学、英语和体操项目常识分别占40、30、20和10分。老师们连夜阅卷、判分,随后告知各参赛队哪些运动员能够参赛。根据规定,文化课不及格的运动员不能参赛;若成绩不及格的人数较多,文化课考试排在后5%的运动员仍可参赛,但不计比赛名次,也不能进入决赛,本文开篇所述“两位选手”就属于这种情况。

  今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定此类考试由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及比赛赛区负责组织。各年级文化考试的命题范围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人教版教材为范本。

  除体操项目以外,蓝球、田径、羽毛球、跆拳道等9个项目的全国青少年比赛也将实行该政策。今后,文化测试将成为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时攻克的第一道难关。

  新政策受欢迎也引担忧

  中国体操队领队叶振南透露,目前一些地方队过于看重成绩,选手练得狠,也容易出伤病,“实际上,体操运动员12岁到15岁是打基础阶段,比赛任务不重,学习文化课同样重要。”据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相关人士介绍,文化课考试早在去年的两次全国青少年比赛已试行,其目的不是为了考住运动员,而是督促他们平时加强文化课学习。

  对于文化课测试的重视,并不仅限于比赛。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表示,中心现已组建130多个田径专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每年组织各单项训练营,“运动员文化测试由比赛转为常态化,也是体育系统的趋势。毕竟,文化素质对提升竞技水平有促进作用。”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赛前增考文化课”的举措仍处于探索中,尚未完善;若落实不力,有可能导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如何保证文化知识转化为运动员退役后的生存技能,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实现的。

  本市运动员

  “分散学习、集中训练”

  尽管“办法”导向明确,但全国各地的运动员教育状况、评价尺度存在差异,赛前增设文化测试,应对起来有难有易。如京、沪等地教育水平较高,紧抓青少年文化教育,能较快适应新政策。

  市体育局青少处负责人介绍,本市采取“分散学习、集中训练”的模式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即义务教育阶段在普通中小学学习文化课,抽取一定的课余时间集中起来进行体育专项训练。“上什么课、怎样考试、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按照教育部门的体系。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就是学生,文化教育与其他普通学生同步,体育只是他们的兴趣爱好。”该负责人表示,由于教育资源、环境较佳,本市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尚可,在全国比赛文化测试中都能过关。“我们正在研究‘办法’,也将继续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但年度的比赛,比如明年的市运会,不会增设文化测试,平时也没有模拟赛前文化测试等针对性训练。”在该负责人看来,“办法”对于本市运动员的现实意义不大。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库,本市长期坚持课余运动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约为15000人。其中只有少部分将来成为专业、职业运动员,他们可以通过免试入学、单招单考等方式进入高校学习。有了教育资源的保障,现役京籍运动员上大学的比例极高。此外,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已于去年底出炉。在此基础上,市体育局近期联合多个部门,实施《北京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解方案》。

  本报记者 黄志阳 实习生 马伶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