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女足选材能否另辟蹊径 四百人梯队已是所有积蓄

2013年09月13日 16:36 来源:中国体育报 参与互动(0)

  为使各级体育部门重视女足的发展,十二运会将女足决赛阶段比赛分设成年和18岁以下两个组别进行,各组别前三名可分获3枚、2枚、1枚金牌。尽管如此,但女足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堪忧——据报道,共有16支18岁以下女足参加了十二运会预赛阶段比赛,8队进入决赛阶段,这批1995—1996年龄段的女足球员总数不到400人,这已是中国女足后备的所有积蓄。

  从不到400人中选拔未来的中国女足队员,其今后走势可想而知,指望她们重现老女足当年的辉煌并不现实。

  女足后备人才得不到有效补充,且呈萎缩之势,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如果仅仅依靠当前的培养模式,以后能否保住这近400人的规模也很难说。

  难道真的没有女孩子踢球?

  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女足运动的起步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女足运动在中国起步时很少有女孩子踢足球,绝大部分女足队员都是从其他项目转到足球上的。据中国女足原主教练商瑞华回忆,1983年初,他负责北京女足的组建工作,在《北京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招生启事后,前来报名的有1000多人,而且之前都没接触过足球,但由于从事过田径、篮球、排球等运动,都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最后,商瑞华从中选择了13人。经过4年训练,北京女足在36支球队参加的六运会女足比赛中拿到冠军。

  在第一代中国女足队员中,绝大多数都是转项的运动员——刘爱玲、李秀馥、温利蓉、韦海英曾练田径,吴伟英打过篮球……转项后经过数年打磨,她们都成为女足运动的佼佼者。

  目前在北京市足协工作的刘爱玲16岁才开始踢足球,8年后,她已成为中国队参加首届女足世界杯赛的中场核心,直至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才渐渐淡出中国女足。

  在商瑞华眼中,吴伟英仍是中国女足迄今为止速度最快、技术最好的锋线球员,但她当年改练足球前,同样没有任何基础。

  随着观念的转变,我们对足球专项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因此现在的女足球员大多从小开始踢球,虽然这种培养方式符合足球的发展规律与特点,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选材的思路。

  现在,其他项目每年仍会有部分运动员被淘汰,其运动生涯大多因此而终结。就女足而言,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像过去那样,使这些面临淘汰的运动员转项,将其招至足球运动中,进而拓宽女足选材的途径?

  这批转项而来的运动员固然在足球技术上有所欠缺,但通过其他项目的训练却拥有非常好的身体基础,只是通过后期训练,补上足球这门课而已。

  当然,这种方式是否适应当前的体制还需要逐步摸索,特别是在各级体育部门对成绩日益看重的时候,我们能否给“新生事物”尝试的时间,这考量着各级决策者的眼光与决心。

  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而今面对女足惨淡的后备力量储备,为什么不重拾老办法?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