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娜三十而变:技术大胆改革 情绪改掉暴脾气

2014年01月26日 09:51 来源:信息时报 参与互动(0)

  专题策划 魏必凡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邓菲菲

  力克齐布尔科娃、勇夺职业生涯第二座大满贯,同时还以31岁334天的年龄成为了澳网史上最年长的女子冠军,李娜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

  在2011年法网首夺大满贯后,李娜曾经因长时间的低迷而饱受质疑,也曾因舆论的压力而想到退役,但她最终不仅选择留下,而且还勇敢地走上了一条自我挑战的路。

  改发球、改战术、学会管理情绪……带着“不破不立”的决心,李娜最终迎来了新的辉煌。李娜最值得敬佩的不是两夺大满贯的成绩、不是那些多不胜数的纪录,而是她这颗“勇敢的心”,因为只有勇于挑战自我,才有希望达到新的高度。

  蜕变·技术

  大胆求改革,变身“全面娜”

  一般来说,职业选手年纪越大越会安于现状,毕竟“吃老本”虽无惊喜但还算有保障,技术改革则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李娜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年过30之后反而屡屡进行技术改革:先是改变发球动作,然后一改以往稳守底线的战术、积极来到网前给对手施加压迫。

  要知道这么大年龄改变技术本来就很冒险,还要在改发球的同时加强上网,简直就是“险上加险”,但李娜的教练卡洛斯却认为这是势在必行的:“像李娜这样年纪的选手应该多来到网前,更加主动地去得分、解决战斗,而不是在底线鏖战。”

  在卡洛斯的鼓励下,李娜彻底抛开了瞻前顾后的思想,选择了自我挑战和自我突破:“改变,成功的几率是50对50,你可能会丢掉以前拥有的一切,但你也可能变得更加强大;如果不改变,也许就只能待在前二十的行列。我想把自己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去,我相信卡洛斯,我也愿意去做出改变,这一点不会因为对手不同、风险更大而放弃,一旦决定就会坚持下去。”

  李娜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虽然改变发球和加强上网有时候也会给她带来更多的失误,比如与齐布尔科娃这场决赛,李娜首盘开始阶段一发成功率一度低至不到20%,为她的发球局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李娜始终坚信,这些都只是技术升级过程中的磨合。

  事实上,技术革新给她带来的好处也已经有所显现:她的发球落点控制变得更加精准、旋转更加有迷惑性,给对手接发球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为自己的后续进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的上网更是能给对手带来强大的心理压迫,有极佳的牵制作用。

  除了发球和上网,李娜反拍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过去李娜正手的强大火力早已众所周知,如今,她的反手也已经大有成为WTA第一人的趋势:反拍击球角度非常开,挥拍迅速而且有力,球路控制非常稳定,经常能大幅调动对手。

  1/4决赛之所以可以轻松拿下佩内塔,就跟李娜变得正反手均衡密不可分:面对跑动能力相对欠缺的对手,李娜往往用不了几个回合就可以彻底掌控局面。

  此外,李娜的相持球中的控制力和稳定性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往在相持球中,李娜主动变线的一拍要么就打出精彩绝伦的制胜分、要么就出现非常离谱的失误,被称为“高风险高回报”式打法,但如今李娜控制非受迫性失误已经初见成效。

  蜕变·情绪

  改掉暴脾气,变身“稳定娜”

  李娜从前的“暴脾气”是众所周知的,她的老公姜山就曾经“频频中枪”,不管是当教练时下场给她做指导,还是坐在包厢里看比赛,都挨了李娜不少骂。

  2011年法网夺冠的那场比赛,李娜就因为不满姜山过于安静而用武汉话喊了一句“加哈子油,莫坐倒!(加加油啊,别光坐着!)”,将泼辣的形象推向全球。对老公尚且如此,对外人就更不用客气了。让观众“闭嘴”、与媒体针锋相对,那时的李娜是个危险的“火药桶”,一点就爆。

  容易波动的情绪不止影响李娜场外的形象,也让她在场上容易大起大落:虽然顺风球时可以一往无前,但逆风球时就很容易崩盘,这也曾经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李娜前进的脚步。

  遇上卡洛斯后,李娜开始慢慢变得平和,同时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稳定了。以前的李娜害怕倾诉,任由坏的情绪在心理阻塞、发酵,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火药桶”,而现在,她选择向卡洛斯敞开心扉,在与教练平等的交流中卸下心理包袱:“谈过之后,我觉得自己好多了。与卡洛斯合作之后,我学会了在球场上控制情绪、更平静地面对即将或者已经发生的一切。”

  心平气和,在比赛中才能更客观地分析对手状态与场上形势,从而选择更有利于自己赢球的战术,而不是单调地狂轰滥炸。于是,如今的李娜表现越来越沉稳,以前她总觉得“压力让人窒息”,而如今的她则总将一句话挂在嘴边:“无论输赢,过程都是一种享受。”

  以往,我们曾多次看到李娜在大好局面下崩盘、痛失良机,而如今,她懂得如何去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限制住对手、不让对手将信心和士气完全打出来。

  第三轮与捷克选手萨法洛娃一役,李娜一度面临对方的赛点,但最终顽强地上演逆转;而此前一轮面对16岁小将本西奇在第二盘末段的疯狂反扑,李娜也能顶住压力、抢七胜出,这一切不得不说都与她良好的情绪管理有关。

  与此同时她与媒体的关系也变得缓和,在被问到未确定的事情时,她不再是像从前那样丢出一句生硬的“我不知道”或者“没有”,而是有耐心地解释来龙去脉,有时还会跟记者开开小玩笑。

  蜕变·气质

  摆脱一满贯,变身“国际娜”

  当李娜夺得2011年法网女单冠军的时候,她带来的那份兴奋和骄傲是属于中国球迷的,因为她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网球的历史。但相对而言,那次夺冠在世界网坛造成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一满贯”的选手并不罕见,而李娜当时那次夺冠也被不少人认为是“撞大运”,并不完全是实力的真实体现。

  但如今,李娜用四年三进澳网决赛、世界排名稳定在前五证明,自己打进大满贯决赛甚至是夺得冠军都已经不是什么冷门,因为她完全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李娜的影响力不再仅限于中国甚至是亚洲,全世界的球迷都能清楚地叫出“LI NA”这个名字,“中国娜”已经变成了“国际娜”。

  假如有关注本届澳网的比赛你就不难发现,在李娜与佩内塔进行1/4决赛时,罗德·拉沃尔球场的场边广告牌变成了中英文双语,李娜的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澳网组委会更是为李娜度身拍摄了一组宣传片,名字就叫《国际娜》。显然,五年四进半决赛、三进决赛,已经让李娜彻底征服了墨尔本公园,只要站在她球网对面的不是澳洲本土球员,李娜总是可以获得超级明星级别的掌声和欢呼。

  据澳洲媒体报道,2012年李娜虽然止步澳网16强,但却让当年澳网在中国的门票销售激增了30%,也让澳网期间亚太地区游客数量激增到2004年同期的4倍,让澳媒忍不住惊呼:“如果李娜的状态能一直延续的话,那她对澳大利亚旅游的价值甚至将超过悉尼歌剧院。”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