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隅主场蓝色助威服遭吐槽 赞助商不更换颜色

2014年03月25日 08:5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打造球迷文化仍需时间。前天晚上,随着北京队在主场输掉了总决赛第三战,没能在主场拿到总决赛赛点,联赛赞助商在万事达中心发放的18000件蓝色助威服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有的球迷和媒体认为,既然是北京队主场,助威服的颜色就应该与球队主场队服白色一致。而赞助商则表示,北卡蓝是北京队的主色,应该选用这种颜色。两种说法莫衷一是。可见CBA的球迷文化,尤其是北京队的球迷文化打造仍需时间。

  蓝色助威服引发球迷吐槽

  其实昨天比赛之前,就有球迷在网上对万事达中心一片蓝色的助威服表达了不满。因为这个系列赛与上一轮对广东不同,新疆队的客场队服颜色恰恰也是浅蓝色,与北京队的客场队服颜色相近,只是稍浅一些。所以有球迷就说:“既然是主场为什么不用白色的助威服,蓝色不是给客队新疆队加油么?”同时也有媒体表示:“我们支持白色队服的球队,却穿着对手颜色的衣服,顿时觉得别扭万分。是球队主色调是蓝色,但这时刻应该以谁为准呢?”

  有一部分人认为北京队上一场输球,是自身发挥不佳的因素,与助威服的颜色没有什么关系,过多地找这些客观因素对于球队准备比赛不利,还是应该从自身的求胜欲望,技战术打法等方面找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球迷和媒体从心理的层面上还是很难接受与客队队服颜色相近的蓝色助威服,其中有人呼吁下一场穿着自己的白色衣服到现场为北京队加油,两种观点形成了交锋,引发了争议。联赛主赞助商李宁,就像两年前刚接手联赛时一样,钱花了,事办了,结果换来的却是一片质疑声。

  赞助商不准备改变颜色

  对于外界的质疑,联赛主赞助商李宁也觉得有些委屈,因为在NBA主场的助威服往往都是按照球队的主色来设计的,并非按照主场球衣的配色,否则大部分的主场助威服都将是白色,这样就失去了所在城市球队的特色。他们还专门发了一条微博来说明助威服颜色一事:“加油衫通常是选用代表主队(主题)的颜色,而不是与主场球衣的颜色一致。否则,CBA全部18支球队加油衫都会是白色,NBA全部30支球队加油衫除去湖人(黄色),也都会是白色。因此,李宁品牌愿为每一座城市涂上颜色。期待有一天,北京的球迷能骄傲、自信地喊出:我们身体里流淌着蓝色的血液!”

  这就像北京主场现场主持人刘芳宇在比赛前的开场白中说的:“北京的蓝色永远代表总冠军的色!”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目前李宁方面并不准备更换发白色的助威服,因为他们认为在北京队主场布置蓝色助威服并没有什么过错,在球迷文化打造的过程中,这种做法应该坚持下去,如果现在更换了白色助威服,就意味着他们自己否定了蓝色是北京队主色一事。

  球迷文化打造需要漫长过程

  其实球迷穿蓝色还是白色对球队的影响并不大,一位北京队的球员说:“其实球迷穿蓝色助威服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们队本来就是以蓝色为主,我们替补席上的球员们穿的卫衣也都是蓝色的。”而且北京队主教练闵鹿蕾最喜欢的颜色之一,就是蓝色。

  但从这次的助威服一事反映出CBA的球迷文化打造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现在球队成绩好,球迷文化马上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这就像北京国安,所有的国安球迷都认定了国安队的主色就是绿色,这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一样。其实北京首钢男篮这些年的主色都是蓝色,官方球迷助威团的统一着装也是蓝色,但显然这还没有让所有球迷接受,尤其是在总决赛遇到球衣颜色同样是蓝色的新疆队时。这种情况在NBA也时有发生,比如在小牛主场,所有的球迷都穿着与他们客队队服颜色相似的蓝色助威服,而当客场球衣同样为蓝色的雷霆挑战小牛时,主场球迷的助威服颜色和客队球衣同样撞色,但球迷们却没有任何不适,因为他们认定在自己的主场,这种蓝色就是自己主队的颜色。

  球迷文化的打造需要一个过程,当有一天北京首钢的球迷就像国安球迷那样,把对球队的爱形成了一种文化,把球队的蓝色真正当做自己的主色,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球迷文化时,北京的篮球市场才是真正繁荣了。文/本报记者 周赫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