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排球联赛引援屡当冤大头 中国市场需打破一口价

2014年05月08日 07: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本周末,北京汽车男排将派出主帅李牧赴欧洲考察外援,这也是北汽俱乐部成立四年来的第三次引援行动。虽然在过去两届联赛中,北汽大手笔引入了外援,并连续夺得联赛冠军,但就中国排球联赛引进外援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仍处于信息不对称、价格满天飞的阶段,俱乐部“挨宰”也就成了常事。

  外援引进不成规模

  要不要请外援?请什么样的外援?从1996年中国排球联赛创建起,这始终就是困扰国内排球俱乐部的难题。当时,对引入外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男排的角度出发,中国男排连亚洲都冲不出去,自然应该请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外援;另一种观点则以女排为标准:中国女排是世界顶级水平,还请什么外援?请了外援岂不是为对手培养?

  但更关键的一点是,大多数俱乐部都缺乏引援资金。联赛开始之初,资金最为雄厚的俱乐部赞助金额不过几十万元,少的一分没有,在这种连温饱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请外援连想都不敢想了。后来像山东、北京等极个别球队请了外援,且收到一定效果,但在绝大多数队伍无法仿效的情况下,中国排球联赛引援始终无法形成规模。

  不了解行情只能当“冤大头”

  而长年的“封闭”,也使中国排球联赛与世界排坛缺乏实质性接触。其实早在1996年,世界排坛对中国球员的兴趣就很浓厚。从当年的周建安、张翔,到2000年之后的胡松,中国男排球员的身价不菲,而中国女排队员的身价更是高居不下。2005年世锦赛期间,某欧洲俱乐部主席便直接找到排管中心负责人,点名要冯坤到欧洲俱乐部打球。他表示:冯坤身价40万欧元(与当时的世界第一攻手格林卡同价)。但受当时大环境的限制,当打的中国球员无一能走出去。

  在这种状况下,中国排球与世界排坛始终处于分隔状态,对世界排坛球员转会市场的行情更是无从了解。但随着中国排球联赛市场化和职业化成分的加重,引入外援已形成了有条件俱乐部的共识。不过,从近几年的引援情况看,由于对世界排坛的球员流动规律、价格等情况知之甚少,国内俱乐部很难避免在投入上的盲目性。

  以北汽男排为例,2012—2013赛季引入古巴裔德国籍选手萨尔瓦多,这名球员在国际上属于二流水平,此前在卡塔尔打球多年,身价仅为十几万美元,但北汽却为他多花费了20多万美元。而到了2013—2014赛季,北汽放弃了萨尔瓦多引入了前世界顶级选手沃特,花费更是达到了萨尔瓦多的2倍。从水平和经历上来论,沃特与萨尔瓦多明显不是一个档次,但沃特毕竟已是近37岁的老将,他的身价明显偏高。

  此外,上赛季上海男排引入的前意大利队长萨瓦尼来中国联赛之前,其自身实力已经下降,开始在卡塔尔这样的联赛中挣“散钱”。而从卡塔尔联赛转投中国联赛,他们看重的自然是高昂的价钱。而外援身价随意翻飞的根源,就是国内俱乐部既不了解国际球员,更不了解国际转会市场行情,任凭卖方或中介开价,最终只能当“冤大头”。

  中国市场引关注 讨价还价有余地

  上赛季,中国联赛引入外援的俱乐部增至四家,外援人数多达十余人,而总体花费之巨,更是令一些国际经纪人瞠目。虽然各个俱乐部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花大钱引援也起到了吸引国际排坛眼球的作用。

  从去年开始,一些成规模的国内外猎头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向一些有引援想法和实力的俱乐部提供相关球员信息。虽然在价格上还有些虚高,但各俱乐部却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打破了此前外援引入无所适从的“一口价”态势。

  而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国内排球俱乐部也主动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对外援真实水平以及实际状态有了更切实的了解。随着外援引进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国际排坛的了解逐步加深,中国排球引援“浑水一片”的状态终将结束。

  文/本报记者

  李晖

  视点

  排管中心该出手就出手

  近几年,中国排球联赛引入外援已成一种潮流,但其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依靠熟人引援”,最后常被“杀熟”。而作为联赛管理者的排管中心,理应在引援当中发挥指导作用。

  长久以来,各地方排球俱乐部与世界排坛交往的唯一渠道便是排管中心。而对世界排坛发展态势最为了解的,非排管中心莫属。但多年来,排管中心虽鼓励各俱乐部引援,却缺少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各俱乐部只能各自为战。这也直接造成了市场价格信息不对称,任凭中介漫天开价,花了不少冤枉钱。

  与足球和篮球联赛相比,中国排球联赛的转会市场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因此,通过联赛主管部门的指导来规避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宁缺毋滥”不应该只停留在外援名头的层面上,也要体现在价格的合理性上。在中国排球联赛市场化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下,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恰当的指导,减少俱乐部盲目、无序的引援投入,当是排管中心的职责所在。

  文/本报记者 李晖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