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乒球职业化名存实亡 媒体称俱乐部成傀儡

2014年07月31日 09:1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昨天,国际乒联官网发布消息,在下个月举行的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总决赛上,一种全新的双色球将正式登场。

  对于用橙白新球取代传统白球,官方的设想很美好。“这能充分呈现乒乓球的旋转特性,造福现场球迷,更能提升电视机前观众的观赏体验,对乒乓球市场推广是一大利好。”负责双色球研发的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一部负责人张晓蓬很自信。

  自信与美好愿景先按下不表。这则消息透露的另一部分信息是:本赛季乒超联赛即将进入总决赛了!不妨追问一句,有多少人届时会收看总决赛?又有多少人知道,截至昨天,2014赛季的乒超联赛已经打完了17轮?

  联赛“裸奔”无碍年薪百万

  相比以往,今年的乒超联赛格外“安静”。电视、报端、甚至网络,都很少见到单轮消息。在静悄悄地厮杀了两个多月后,到昨天,男女第一阶段赛事都只剩最后一轮尚未完成。

  何以悄无声息?最大的原因是乒超“裸奔”了。在原赞助商结束三年合同并不再续约后,无人接盘的结果是,中国的乒球联赛在职业化多年后,第一次面临冠名赞助商的空缺。而少了原冠名赞助商每年600万元的投入,联赛在推广方面捉襟见肘,直接导致央视五套退出联赛转播,取消以往每周两到三场的乒超联赛直播。

  没了大金主,也没了转播商,向来以“中国三大顶级联赛之一”自居的乒超,盛名之下其实已难副。

  一边是穷联赛,一边却是动辄百万年薪的富球员。以马龙为例,作为奥运会冠军,他的等级为特级选手,其在乒超的保底年薪为50万元,每参赛一场就有1万元出场费,若获胜则另有3.5万元奖金。截至第一阶段第17轮结束,马龙出战23场,获胜19次,还未到总决赛,他的联赛收入已有139.5万元。

  不仅现役国手收入可观,已退出国家队的功勋球员也可享受同等优待。比如马琳,今年2月从国家队退役后,北京奥运会男单冠军继续服役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俱乐部,享受特级选手待遇。前17轮,马琳出场23次,获胜13场,胜率还未过60%,但他的联赛收入也达到了118.5万。难怪有俱乐部老总如此评价国手——既待在体制内“吃皇粮”,又能到市场里“拿红包”,不亦乐乎?

  利益垄断注定俱乐部傀儡

  二马缘何能同酬?源头指向乒羽中心的一纸明文规定。规定写明,凡相同等级的运动员,在俱乐部内薪酬必须相同。换言之,不仅是马琳和马龙薪酬相当,其他所有拿到过世界冠军的选手统统站在同一条薪资线上。贴着职业化标签,拿的却是计划分配的酬劳。俱乐部投资方不仅在薪酬制度上没有决定权,不能按市场规律办事,就连对麾下球员的全方位开发使用,也完全不能自主。

  在成熟的职业联赛中,球队冠名、球衣广告、球场广告、门票收入、球员肖像权等都是俱乐部的主要营收。但在中国乒超,球员是国家队的,球员肖像权则是乒羽中心的。而在赛场里,位置最好、能被电视转播镜头覆盖的大多数场内广告板也归乒羽中心所有。再加上球员薪酬同样由乒羽中心一刀切定下规则,多重利益垄断下,各乒超俱乐部实际上早就沦为傀儡。没有权益,便不会有大力推广,没有推广,乒乓球深入市场便无从谈起。

  屈指算来,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自1998年举办以来已走到第17个年头。但越来越多事实证明,以NBA为标杆的乒超在十余年的市场洗礼中已经迷失。这种迷失,不是靠女球员穿裙装或比赛用双色球就能拨开迷雾的。

  或许,关于中国乒乓球的困惑,已从“如何深入职业化”退化到了“该不该职业化”。

  本报记者 王彦

【编辑:岳川】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