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校园足球仅换“管家”不够 还需打破众多瓶颈

2014年08月01日 08:55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7月28日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有关校园足球的内容引起外界高度关注(见本报昨日A2版)。袁贵仁提出,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其实,昨天在公开报道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是:今后的校园足球管理也将出现很大的变化,那就是由过去的体育部门主导改为由教育部门主导,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很有内容的变化。

  扬子晚报记者 朱仕农

  这个“管家”换得好

  校园足球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2015至2025年发展规划纲要》调研组和起草组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昨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将有一个重大转变,即由体育部门转到由教育部门来主管。”他强调,这是校园足球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变化。

  其实,早在南勇时期的2009年4月,中国足协就开始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计划,共有43个城市、近2300所学校参与。但从体育和教育部门配合上一直矛盾重重,体教“两张皮”的症结依旧存在,既然是体育部门的事,教育部门自然积极性有限。前中国足协青少年部主任冯剑明是个事业心极强的足球官员,半生的心血都化在了青少年足球上,不惜为此与急着要成绩的某些领导发生冲突和矛盾,但他曾无奈地透露,为了支持校园足球,体育总局拿出了4000万元,但却本末倒置,因为既然是校园足球,就必须有学校参与,而学校隶属于教育部。作为校园足球政策权威的执行部门,校园足球办公室却没有任何实权。全国校园足球还没有一个执行公章,而单独由中国足协盖章,或者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盖个章和体卫处盖章,在权威性和执行力上都会大受影响,让校园足球举步维艰。

  教育部门为何积极性不高?除了校园足球这项学校的工作由体育部门主导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两个部门在校园足球理念上的差距。体育部门抓校园足球,是为了出足球人才,是为了组建各个年龄段的国家队打好国际比赛;而教育部门的理念是,足球也罢,其它运动也罢,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用吴健的解释是:“教育部门认为校园足球在开展时,重点应该放在校内普及上,要实实在在的足球人口。”过去几年,校园足球在体育主管部门组织管理下,发现和选拔足球人才是最主要的任务。但吴健对校园足球的定位有不同看法,“第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第二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第三以体育精神健全人格。”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曾经说过:“校园足球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不单是为了培养球星。”校园足球管理部门改变带来的这一校园足球理念上的改变,笔者认为应该是对校园足球的正本清源。

  仅换“管家”远不够

  让孩子有兴趣有时间有场地踢才是关键

  近5年来,校园足球尤其是小学中学足球在大部分城市均处于停滞状态,这也直接导致了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连年萎缩不见起色。据调查,目前全国拥有30多万所中小学校,但仅有2200所学校开展了校园足球。在拥有约1300所小学的北京,“校园足球联赛(小学)”也只有60支球队参加。因此,校园足球由教育部门主管,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对中国足球来说,这是个实质性的巨大进步。但是,光换个“管家”,光有个规划,还远远不够,这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太多了。最直接的就是得让有兴趣踢球的孩子有时间踢,有场地踢,有比赛可打。

  中国教育一贯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垄断性的价值标准决定了体育(当然也包括足球)在中小学校园的实际地位。校园足球无论以“刚性需求”(体育部门的发现苗子,培养足球人才)的姿态出现,还是以“曲线救国”(教育部门的让足球运动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活动方式,让校长和家长得到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面目出现,遭遇的结果可能都只有一个:升学率让足球走开。

  如今,小学生功课负担重,升学压力也越来越大,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上辅导班上。对于这种状况,很多家长也表示很无奈。即使家长有心,学生在高压之下也无力进行体育活动。而在学校期间,每周仅有的两门体育课,也经常被其他“更重要”科目的老师占用,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几乎没有。如何减轻孩子学业负担,让孩子有时间踢球,现在主管部门也罢,学校、教师、家长也罢,都还在困惑之中。

  其次,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在全国6个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成都和兰州)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孩子因为“没有合适的场所”而影响运动。北京市4个城区491所中小学中61%没有足够的体育场。事实上,大部分城市的小学,因为面积有限,都没有标准的足球场。前中国足协副主席韦迪曾经介绍说:“缺乏场地,是客观上制约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关键问题。”大连是著名的足球城,市内现在找不到一块能承接正式比赛的场地,体育场成了商业区。

  同时,中小学足球教学,缺乏大量既有教师综合素质,又有足球专项能力的教师。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理念的转变,还得有大量经费的投入,过去体育部门一年4000万,那真是杯水车薪,实在解决不了问题的。

  “管家”不能再短视了

  急着要成绩,拔苗助长千万要不得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足球有个怪现象,青少年球队在世界比赛中的成绩远远好于成年队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中国青年队曾打进世青赛八强。但近年来,随着中国足协对虚报年龄等现象的打击,我们的青少年队甚至打不过泰国、东帝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在青少年足球上片面追求成绩,不惜弄虚作假而产生的恶果。现在,校园足球划归教育部门管理,是不是这种情况就不会产生了呢?未必!要政绩,是所有行政主管部门都会全力以赴的。

  可能不少读者还记得,2009年4月,重庆大坪中学代表中国出战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她们分别以6比0胜土耳其、1比0胜巴西、7比0狂胜瑞典、11比0狂胜意大利,3比0击败法国,在决赛中点球8比6战胜德国队勇夺冠军。随后却发现,这支所谓的中学女足,其实是中国女足少年队。而这次比赛是由教育部门组织队伍参加的(当然是由体育部门配合完成的)。

  这种极端的弄虚作假自然只是个例,但其它方面表面看来没有违反规则的急功近利却也是很容易将校园足球引向岐路的。比如,为了成绩,抑或为了“出人才”,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足球好苗子集中在某一二个学校,结果人为造成足球发展的不均衡,实例就是前几天北京市运会青少年足球赛出现47比0的比分;就是在南京,在区级或市级小学生足球比赛中,其它学校遇到鼓楼区一中心小学,基本也就放弃了,因为你怎么踢也是大比分输球。

  在国内,很多青少年足球工作者都将成绩看作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尺,但这样的理念不仅不利于小球员成绩,更不利于青少年足球行业的发展,急功近利自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让很多人带着不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理念搞足球,假年龄、追名利、重政绩、向钱看等现象层出不穷。除了这些丑恶现象,更多的还体现在选材、训练和比赛上,不重视基本功,不重视技术战术,以身高马大身体强壮为第一要务。对此,国内最大的足球学校、鲁能足校副校长李学利的说法我很赞同:“现在重成绩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假年龄现象虽有所好转,但距离理想仍然有差距。”

  所以,我们更希望,校园足球划归教育部门,不再是个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打破瓶颈,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看清楚:校园足球依然任重道远!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